小
秦岭山脉位于豫陕晋三省交界的
河南省最西部、秦岭山脉最东端,东据崤函,西临
潼关县,背靠秦岭,俯视
黄河。走向近东西,长达40千米。小秦岭山脉山势高峻雄伟,海拔多在2000米以上,向东渐低。为河南省最高山脉。河南省最高峰
老鸦岔即位于山地最高部,海拔2413.8米。南部以1000米的高差俯临朱阳盆地,北部以1000米以上的高差直落
三门峡市盆地。小秦岭山脉
山脊两侧河流南北分流,下切作用极为强烈,形成了横切山体,壁陡谷深的峡谷或嶂谷地貌。北坡有闵峪、大湖峪、荆山峪等70多个,南坡有南寨峪、王家峪、满漫峪等。这些“峪”切穿
断层崖形成了很多峪口,较大的峪口是通往山区的重要途径。
小秦岭山脉距今5.43~2.5亿年的
古生代,华北古陆遭受广泛的
海侵,先后沉积了寒武系、奥陶系、石炭系、二叠系海相和海陆交互相
地层。距今9600万年前的晚白垩世,小秦岭山脉与
崤山山脉、熊耳山山脉间形成了断陷盆地,沉积了河流-湖泊相红色碎屑岩层,其间赋存有恐龙骨骼及恐龙蛋等化石。距今6500万年以来的
新生代时期,受“喜马拉雅运动”的影响,
小秦岭地区产生了区域性伸展、拆离的构造运动,区内华北陆块基底地层从
地壳深部被抽拉至地表,以变质核杂岩的面貌高耸挺立,造就了小秦岭山脉今日的雄伟景观。
小秦岭山脉的
山脊两侧河流南北分流,下切作用极为强烈,形成了横切山体,壁陡谷深的峡谷或嶂谷地貌。南北两侧均以大断裂与盆地相接,呈一反“S”型断块隆起。其山势高峻雄伟,海拔多在2000米以上,向东渐低。为
河南省最高山脉。山体主要由太古代各种混合
片麻岩组成,在山脉的东、西两端各有一个中生代
燕山期
花岗石体。南部以1000米的高差俯临朱阳盆地,北部以1000米以上的高差直落
三门峡市盆地。受
小秦岭南北麓东西向大断裂和山地复
背斜的共同制约,山地地貌类型以褶皱断块中、低山为主。其中中山类型主要分布在西段,海拔大多2000米左右,谷深也在500~1000米,是河南省最高的山地构造地貌类型。山地坡度大部分在45°以上,山峰尖峭,个别峰顶残留有石柱,
山脊部分十分狭窄陡峭,呈
菱形锯齿状。在山岭和山坡上,常突起有一个个由
片麻岩构成的小型山脊,高约50米左右。其中西段文峪花岩体上所发育的中、低山类型最为典型。小秦岭山脉山脊两侧河流南北分流,下切作用极为强烈,形成了横切山体,壁陡谷深的峡谷或嶂谷地貌。一般距峪口2千米处,各河谷明显展宽,再向山地内部,河谷出现宽谷、峡谷相互交替出现的现象。
小秦岭山脉保护区内5条
黄河一级支流(沙河、阳平河、枣香河、十二里河、双桥河)位于万里黄河第一坝——
三门峡大坝上游,由南向北汇入黄河,流域面积780平方千米,是黄河中游重要生态保护屏障和水源涵养地。
小秦岭山脉属华山山脉,华山山脉发端于
洛南县、
蓝田县、
商州区三县区交界处的山结华台子,直达郑州巩义洛河入黄口,蜿蜒迁回500余千米。具体来说,
华山山脉由西向东,依次为
草链岭、
陕西少华山国家森林公园、(狭义)华山、
少华山(
小秦岭)、
嵩山、邙山,六部分合起来,即是华山山脉。
亚武山位于
灵宝市豫灵镇南25千米的小秦岭山脉之中,主峰海拔2156.9米,总面积100平方千米,是
河南省境内海拔最高、面积最大的风景名胜区。亚武山自然景观雄、险、奇、秀,犹如天然画廊。人文景观的建设从
唐朝就开始了,以后不断修缮扩建,现共存宫、观、庙、阁、塔等古建筑30余处。
娘娘山属小秦岭山脉,西北坡位于
焦村镇境内,距灵宝市区11千米;东南坡位于
五亩乡境内,距灵宝市区11千米。呈
花岗石地貌,完整保存着距今30至25亿年拆离
断层构造的地质遗迹。娘娘山风景区总面积28平方千米,主峰娘娘山海拔为1555.9米。2004年5月被批准为省级
世界地质公园。2011年4月,被批准为国家AAA级旅游景区。
小秦岭山脉内蕴藏金、银、铜、铅、镁、锌、铁、钼、硫铁、石墨等34种丰富的矿产资源,尤以黄金为最。
小秦岭金矿深部拥有金资源量为672~1156吨。小秦岭是中国重要的金矿床密集区,也是全国第二大黄金生产基地,20世纪70年代以来50多年产出黄金450余吨。
早在1987年,就黄金企业地盘界定问题,
河南省人民政府就决定对小秦岭金矿区进行整顿,并把
灵宝市作为金矿定点划界试点县,对小秦岭矿区进行划界。到了2002年,灵宝市矿山整治工作再次深入,针对小秦岭金矿区矿山集中度低、小型矿山过多的问题,从治“小”、治“散”入手,打响了中原大地矿产资源整合“第一枪”。2010年,灵宝市借势发力,进一步深化资源整合,根据原国土资源部等12部委整合工作意见及省市整合总体方案要求,将全市金、铅、铁等矿产资源划成6大区域进行整合,重点矿区矿业权数由原47个减少至30个。其中,采矿权数减少31%,探矿权数减少62.5%。
灵宝市利用
河南省把小秦岭金矿区山水林田湖草作为生态修复试点的有利时机,根据小秦岭金矿区生态系统现状,按照“山、水、林、田、湖”生态保护修复综合治理原则,以流域为单元,统筹规划各个生态要素,最大力度、最大强度、最快速度布置落实该项工作,全面解决小秦岭生态环境遗留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