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隆·阿甫夏洛穆夫(Aaron Avshalomov,1894年11月11日—1965年4月26日),俄国犹太裔作曲家,终生为中国民族音乐贡献力量。他自幼深受中国民歌和京剧熏陶。
人物经历
阿隆·阿甫夏洛穆夫,1894年11月11日出生在
西伯利亚地区的中俄边境一个华人集居地,他出身于一个犹太渔行主家庭。如今,国内资料涉及他时,也记载为夏亚夫、A·阿甫夏洛穆夫和阿隆·阿甫夏洛穆夫。
他从小深受中国民族音乐和京剧艺术的滋润、哺育。在他生活的小镇,隔
乌苏里江与
中原地区相望,
中华文化氛围较浓,
华工们从各自家乡带去的乐曲和戏剧,汇集于此。这里不仅有戏园子,京剧爱好者也不少。值得一提的是,当时就有活跃在当地、来自
天津市的戏曲艺人。
刘喜奎(1894-1964)就是其中的一位。她12岁时在
符拉迪沃斯托克(符拉迪沃斯托克)拜毛毛旦为师,改学
梆子青衣花旦,两年后,她在海参崴、
哈巴罗夫斯克(哈巴罗夫斯克)等地与
周信芳等同台演出。刘喜奎后与鲜灵芝、金玉兰并称“女伶三杰”。
小阿甫夏洛穆夫家里的老仆人也是华人,常教他唱
京剧唱段,闲时还带着他到戏园子里去听戏。周围环境的耳濡目染,使小阿甫夏洛穆夫很感兴趣。这也为他后来投身
中原地区题材的
音乐创作事业,打下了基础。
1910年,他去瑞士
苏黎世医学院学习﹐半年后,他弃医从乐,入苏黎世音乐学院学习现代作曲法。其间,他对中国音乐文化的魅力有了比较深刻的理解。
可以说,他的音乐创作生涯的生活实践就是以
天津市、北京为阵地开始的。1916年左右来华伊始,他先在天津的洋行做事。这是一家
俄罗斯洋行,他经常出入于
天津俄租界和旅津犹太人的生活圈。天津文化的多样性、开放性对阿甫夏洛穆夫有过较深的影响。他后来又在
青岛市﹑北京﹑
上海市等地居住过。这位俄侨乐人,试图继承、改革和发展中国传统音乐和戏曲艺术。至少在抗战爆发以前,天津仍是他经常来的地方,而且他在天津结交的一些朋友,对他的创作还给予过帮助。
阿甫夏洛穆夫一生写了几十部以中国为题材的作品,大部分写于1917年至1947年。他的主要功绩是呼吁中国作曲家们在学习了
欧洲乐器和配器之后不要使他们的作品“西方化”(这是当时的时尚),而是要用他们学到的这些东西来表达和发展中国自己的音乐传统。他竭力主张用西洋音乐的创作技巧提高并扩展
中国戏曲音乐的表现力,将
京剧等戏曲的唱腔部分改编为
歌剧形式,以传统京剧中的做、打等部分发展出独立舞剧,并创立一种包括歌、舞、对白不同于京剧的新型的中国歌舞剧。
1925年,他以中国古老的传说故事和民族传统戏曲音调创作了第一部新歌剧《观音》。该剧为西方歌剧与中国国情和民族审美习惯、现实生活相结合进行了大胆的尝试,当年4月24日在
北平市首演。他亲任指挥,剧中的观音一角,由其妹妹莎娜扮演。此剧在1926年曾赴美在纽约邻地剧场演出,连演了五个星期。
他的大部分作品不仅在中国创作,而且在中国首演。包括
交响诗《
北京胡同》《古刹惊梦》,抒情女声独唱曲《晴雯绝命辞》、舞剧乐舞《五行星》以及《
长城》、
音乐剧专业《
孟姜女》《古刹惊梦》《佛与五行星》《晴雯逝世歌》以及
歌剧《杨贵妃》(应
梅兰芳之请而作)《孟姜女》歌舞剧《凤凰》等,并多由他本人指挥。他还采用《
诗经》、唐诗谱曲,还研究
琵琶、萧、笛等
中原地区民间乐器。他还撰写了不少改革中国音乐和戏曲的文章。
聂耳、郭沫若、
夏衍、
周信芳等对他高度赞赏。他也与中国人民和中国音乐家结下了深厚友谊,他还与卫中乐创作了二胡曲《夜曲》《贵妃之歌》等,他还影响了
沈知白等一批中国音乐学家。
鲁迅曾观看过阿甫夏洛穆夫的音乐会,还在日记中记下观感:第一曲《北平胡同》(又名《北平印象》),这篇管弦乐
速写以高奏皮黄
过门的曲调开头,还可听到旧都的“货声”。第二曲是独唱《晴雯逝世歌》第三曲《琴心波光》,是一出舞剧。尽管鲁迅无心赏乐,但是他仍写下“握拨一弹,心弦立应,其声彻于灵府”等感触。
1932年他到
上海市,担任当时中国境内最大的
唱片公司——
EMI集团乐队指挥和上海工部局图书馆馆长。任光和聂耳又分别担任了公司音乐部的正、副主任,他们利用外商以盈利为主、不问政治背景的特点,录制了不少
左派歌曲,如《
大路歌》、《
开路先锋》、《
渔光曲》等。
1935年,聂耳主动请缨,为
田汉创作的《
风云儿女》电影剧本作曲,曲谱定稿后,由
贺绿汀出面,邀请阿甫夏洛穆夫首次为《
义勇军进行曲》这首抗日战歌进行管弦乐配器。1935年5月24日,《风云儿女》首映,影片广告称“片中
王人美唱《
铁蹄下的歌女》暨电通歌唱队合唱之《义勇军进行曲》,已由
EMI集团灌成唱片出售”。唱片上写着由夏亚夫
和声学配器,夏亚夫就是阿甫夏洛穆夫的另一
文言文译音。这首激动人心的战歌今天已成了人民共和国国歌。最早版本出自这样一位外籍音乐家之手,真是在那个复杂年代发生的一个复杂故事。
阿甫夏洛穆夫在上海沦陷时期,他生活无着,依靠中共地下党的特殊关系,打算去苏北根据地,为发展中国民间音乐而奋斗。他说只要能为中国民族音乐做工作,再艰苦的条件都能忍受。只是受当时条件所限未能如愿。
音乐剧专业《孟姜女》的演出是多元文化的产物。该剧文字编剧是共产党人贺一青(
姜椿芳),阿甫夏洛穆夫作曲兼导演,这部以中国古代传说中悲剧性人物为题材的音乐作品,鼓舞人民起来反抗专制压迫,反映了二战后中国的政治气候。1946年3月末,该剧在
上海市兰心大戏院为中国福利基金会义演两场,上海各界显要以及盟军高级将领和
苏联武官均出席观看,宋庆龄到场主持,并为全体演出人员颁发纪念章。义演收入达8000美元。
1948年底,解放前夕,他赴美筹划上演自己的作品。行前,他打算加入中国籍,但未能如愿。结果流落在美国,后改为美国籍,但他创作的作品仍带有鲜明的中国风格。他创作了第二、第三交响曲,完成了
歌剧《杨贵妃暮景》。他还曾想谱写有关
西施、
王昭君、苏武牧羊、白蛇传等题材的舞剧、歌剧,也未能如愿。他的晚年是在苦闷和寂寞中度过的,1965年4月20日终因贫病交加﹐死于
纽约一间狭窄的陋居中。
阿甫夏洛穆夫的儿子和两个孙子也从事作曲﹑指挥等音乐工作。1985年,为纪念阿甫夏洛穆夫诞生90周年,北京、
上海市分别隆重地举行了他的作品专场音乐会,他的儿子雅各·阿甫夏洛穆夫特地赶来参加纪念演出活动,还担任了部分乐曲的指挥。
作品影响
阿甫夏洛穆夫的音乐作品不仅在中国创作,而且在中国首演,并多由他本人指挥。他的作品在
中原地区和国际上都获得了认可,为探求中国新
歌剧的创作与发展作出了贡献。
外部链接
参考资料
Warning: Invalid argument supplied for foreach() in
/www/wwwroot/newbaike1.com/id.php on line
3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