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文辉,1969年12月26日出生于
山东省曹县。他曾是山东省举重队运动员,1984年从曹县第一中学选拔进入山东省举重队。1985年,马文辉参加国家队集训。1988年,他获得全国举重冠军赛第三名。1994年,马文辉开始参加工作。1998年,他担任山东女举队总教练。2003年,马文辉成为
山东省体育局举重和跆拳道中心副主任,同时担任
中国女子举重队总教练。
2001年,马文辉在全国第九届运动会上,带领山东队夺得3枚金牌和1枚银牌。2004年,他在雅典奥运会上带领中国女子举重队获得4个参赛级别的3个冠军。2008年,马文辉在北京奥运会上带领中国女子举重队夺得女子举重4个级别的全部金牌。然而,因弟子服用禁药,马文辉已受到国家体育总局反兴奋剂中心的终身禁赛。
人物经历
1984年山东省举重队运动员。
1985年国家举重队运动员。
1990年退役。
1995年山东省举重队教练。
1998年山东女子举重队总教练。
最好运动成绩:全国第三名。
个人专访
在
2004年雅典奥运会上,中国女子举重拿到了4个参赛级别的3个冠军,而这其中69公斤级的
刘春红和75公斤以上级的
唐功红竟出自同一师门,她们两个都是山东籍举重教练马文辉的学生。
马文辉1968年2月生人,是重竞技中心主任
马文广的三弟,早年也是举重运动员出身,但是战绩却远没有他大哥马文广显赫,最好成绩是1988年全国冠军赛的第三名。可以说在当运动员时,他是一个非常普通寻常的选手,而在教练员的岗位上却干得异常出色,而且是一鸣惊人,成绩斐然。
我大哥就是我的偶像
记者:2004年
奥运会后,你的两个徒弟
刘春红和唐功红已经很有名了,可是知道你的人并不多。
马文辉:作为一个举重队里最年轻的教练,我们队里有很多教练在当运动员时就很有名,这次奥运会我能出成绩只是运气比较好罢了。
记者:你是否太谦虚了?
马文辉
马文辉:不是谦虚。如果说刘春红那枚69公斤级的
金牌拿得相对比较轻松的话,
唐功红的75公斤以上级那枚金牌,没有我大哥他们的精心设计,就完蛋了。他擅长策划、评估,评估对手的技术战术安排,评估我们队员和对手的心理状态,他对唐功红的实力和比赛状态的评估非常准确,他亲自设计了唐功红的方案,如果不设计那个方案,没有那个准备,那唐功红就完了。
记者:我感觉,在你心里你大哥一直是你的偶像?
马文辉:是的。我大哥比我大12岁,在我小的时候,他就已经很有名了。他曾经18次打破
亚洲纪录,56次打破全国纪录。他先后获得1978年的
杭州第19届亚运会冠军、1979年
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运动会冠军、1982年亚运会冠军、1983年的全运会冠军,是亚洲举重联合会金质奖章获得者。我打小就想成为像我大哥那样的人,成为一个有所作为的男子汉。
当队员没成绩是一生的痛
记者:你也曾经是举重运动员,很想听听你当队员的经历。
马文辉:受我大哥的影响,我小的时候就想跟他练举重,他鼓励我练,但是又坚持让我读书。他那时看得比较远,说即便练不出来,学习也不至于耽误。我上初三时,他送了我一双举重鞋,我练举重的愿望那时也变得空前的迫切。我大哥跟我说,你考完高中,我就同意你练举重。
记者:你后来如愿以偿了?
马文辉:1984年,我以超过分数线60分的成绩考上了
山东省重点
山东省曹县第一中学,同年的10月份,我到省体工队练举重,跟朱少杰他们是一批的。
记者:什么时候被调到国家队?
马文辉:1985年1月31日我到北京参加国家队的集训,当时是黄强辉带我。
记者:在国家队时成绩怎么样?
马文辉:在国家队训练这几年,最好成绩是1988年全国冠军赛的第三名。
记者:什么原因呢?
马文辉
马文辉:我练举重比较晚,自身条件又不是太好,力量差,再加上当时心理压力大,练得又有点急,后来给自己练伤了——
心肌供血不足,老是觉得胸口上不来那口气,憋得慌。1989年,我就回
山东省了,调整半年又回来,结果在1990年4月的全国锦标赛上,我又受伤了,腰椎压缩骨折。这种情况下,就是养好伤再练,也不会有什么突破了。
记者:看来,国家队的经历多少让你有点刻骨铭心。
马文辉:你不知道我当时练得有多苦,我举不过人家,就给自己补课,每回都练得泪汪汪的。有一回,我从训练馆的二楼跳下去,躺在雪地里,就让眼泪在脸上哗哗地流,练不出成绩,我心里憋屈呀。可以说,在我当队员时没能取得好成绩是我一生的遗憾。
当教练就是为了弥补遗憾
记者:你今天当教练,是为了完成某种夙愿吗?
马文辉:我成绩不好,当时就觉得对不起大哥。我下决心要在今后的工作中做出成绩,回报大哥对我的帮助。
记者:退役后去充了充电?
马文辉:不是简单的充电,是在
山东体育学院体育教育专业系统地读了4年的本科,我是1990年7月开始上学,那时为了保持自己的水平,还是一边学习一边训练。
记者:4年的学习收获了什么呢?
马文辉:通过读书,对自己有了自信心。我的学习成绩每年都拿全年级第一,二年级的时候,我竞选当上了学生会主席。在学习过程中,我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领悟有一个质的飞跃,有些东西在练的时候怎么练也练不出来,等到自己不练了,系统学习理论知识后,一下子产生一种顿悟。4年中,我经常有顿悟的感觉。
记者:是一毕业就去当教练了吗?
马文辉:没有,我大学毕业的时候,去了
山东省对外贸易委员会,在
青岛市工作了一段时间。
记者:后来怎么又回到省体工队了呢?
马文辉:1995年,山东省举重队总教练刘悦洪跟省体育运动技术学院反映,举重队需要年轻教练。我是搞举重的出身,又接受过系统的理论学习,在当运动员的时候没有出成绩,所以总有一种壮志未酬的感觉。想了想,就决定从做外贸重新回到自己的老本行,回归举重,做一名举重教练。于是,1995年的5月,我就回到省队带女队。
主要成就
记者:你回省队的时候,你大哥好像已经当了省体委的领导,你不怕干不好给你大哥带来一些负面影响吗?
马文辉:说心里话,当运动员时我没干好,就觉得对不起大哥,是他领我进这个门的。我之所以答应当这个教练,就是觉得自己还行。当然,我也感觉得到他的压力,所以我一直比较低调。
记者:山东女队当时在全国的地位怎么样?
马文辉:山东女队在国内建队时间较早,1983年第一个建队,拿过几次全国团体冠军后,从1987年到2000年,14年没有再拿过团体冠军。
记者:你带女队什么时候开始见成效了呢,什么时候又开始大面积“丰收”了呢?
马文辉:1996年,我带出一个75公斤级全国冠军。当时,我到女队当教练刚一年时间。
1998年我当了女队的总教练,两年后的2000年我们拿回了久违了14年的全国团体冠军;2001年的“
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九届运动会”上,我的队员又为山东团拿回3枚
金牌1枚银牌。
2002年釜山亚运会,我的队员刘霞、刘春红、唐功红分别在63公斤级、69公斤级和75公斤以上级三个级别中夺得亚运会的金牌。我终于用成绩证明了自己。
性情中人最信天道酬勤
记者:取得了这么出色的成绩,国家队理应有你们的一席之地。
马文辉:我是2001年年底来到北京出任国家队教练,负责训练我在
山东省带的两个学生刘春红和唐功红。
记者:成绩大家都看到了,但是背后的辛苦一定不少,说给我们听听。
马文辉:在
2004年雅典奥运会上有6人次破世界纪录,除了射击一项外,其余5项中3项在刘春红身上,2项在
唐功红身上。大家都看见她们身上辉煌的一面,但是,在2004年
奥运会开始前的6月,刘春红的手受伤了,我的压力相当大,我自己也从来没有遇到过这种情况,在大赛之前自己的队员突然受伤了……
记者:后来怎么“挺”过去了呢?
马文辉:我那段时间也发愁,烟量也大了。我在
山东省的一个朋友跑到北京来看我,看我情绪不好,特意在训练局对过的招待所住下陪我聊。他跟我说:兄弟只要你心态正,做人就不会吃亏,你们练得这么苦,我都看见了,古上不是有句话叫“天道酬勤”吗,你们练得这么苦,老天爷是不会亏待你们的。
我这个朋友这一席话,说得我是泪流满面。我打心眼里谢谢他。
记者:看得出,你也是性情中人。
马文辉:是,我这人很重感情。
被自己的队员感动
记者:你的两个队员,又拿
奥运会冠军又破世界纪录,这次不少拿奖金,你是她们俩的师傅,奖金拿双份,怎么也得有七八十万吧?
马文辉:比你说的七八十万要多(笑)。
记者:你作为一名运动员时没有什么惊世骇俗的成绩,而作为一个教练员却获得了成功,你总结过吗?为什么?
马文辉
马文辉:首先要对自己有一个清楚的定位,我们能取得今天这样的成绩,不是我个人有多强,而是靠一个团队,教练、队员、队医、科研人员,乃至从地方上来为我们服务的人员,我们的成绩有他们每一个人的功劳。有一些从地方上来为我们服务的人员没有奖金,我们会从自己的奖金匀出一部分给他们。
其次,当教练员的除了要把运动员的训练搞好,还要把运动员的思想引导好,也要考虑运动员的切身利益。我跟运动员的沟通非常好,很少有隔阂。
记者:能举个例子吗?
马文辉:你比如
刘春红这个队员,从来没有提出过个人要求。你别看她小,特别善解人意。2003年我们打完世界锦标赛放假一周,我们是最后一批走,到山东体育局跟领导汇报完,队员准备回
烟台市,北京这边队里给刘春红安排了上
中国中央电视台的一个节目,我当时是左右为难,队员好不容易放假一周,刘春红她爹
腰椎间盘突出症,在家躺着哩,想见闺女,这边吧又跟电视台说好了,我开着车在潍坊接上刘霞,再到烟台接刘春红,我跟她说,春红有任务,只能在家待一会儿,孩子也没说话,眼泪就往下流,我在车里坐着,心里那叫难受。这就是我们的队员,任务来时,叫走就走。
记者:在
奥运会后,一些别的队频繁地接了一些商业活动,对此,你个人没有什么想法吗?
马文辉:我大哥教育我们,在有了成绩之后,要回报社会,要回报体育。我们在奥运会后的商业活动很少,有,也是跟回报社会回报体育有关的。我个人想读一下研究生,选了两个队员去当教练,这也是解决队员的后顾之忧。
后记
在采访马文辉的过程中,我们几乎没怎么涉及举重队的“夺金秘”,聊的基本上是“家长里短”,但是我每每总是被这些“家长里短”感动着、震撼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