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道夫是足球运动中后卫的一种,早期的清道夫指的是门将与后防线之间的一名拖后中卫,负责化解已经穿透后防线的进攻,也可以理解为不承担盯人防守任务的球员,到了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传统的防守型清道夫逐渐演变成了参与进攻的角色,因其在场上的活动范围较大,承担着球队攻防的枢纽,因此被称之为“自由人”(意语:Libero)。在
德语中译为“ausputzer ;在
匈牙利语中译为“söprögető”。
位置介绍
起源
现代足球的发源地为英格兰,其早期的防守概念就是一对一的盯人防守,协防的观念不强,当时的后防球员在面对像
辛德拉尔、
斯坦利·马休斯、汤姆·芬尼等个人能力极强的攻击球员时,一旦盯人防守被瓦解,球队往往溃不成军。
二十世纪三十年代,
奥地利教练
卡尔·拉潘大胆的将一名后场球员从盯人防守的体系中解放出来,因此卡尔·拉潘获得了“瑞士门闩”的外号。卡尔·拉潘当年在
瑞士带领的是一支半职业球队,与其他职业球队相比,球员个人能力和
身体素质相去甚远,采用人盯人防守毫无胜算。于是他将当时流行的WM(3-2-2-3)阵型加以改造,让一名
中场回撤至本方后卫与门将之间作为自由球员,根据场上形势辅佐防线,他可以清理穿透后卫线的威胁传球,也可以参与对边锋的包夹,活动区域横跨整条防线,就像是为球门加了一道“门闩”,这道“门闩”也正是清道夫的雏形。后来
卡尔·拉潘被提拔为
瑞士国家男子足球队的主教练,带队参加了
1938年法国世界杯,并靠该战术淘汰了强大的德国队,后来也仅仅是以0-2败给实力远超自己的
匈牙利队。
1950年巴西世界杯,
巴西国家男子足球队在7比1和6比1屠杀瑞典队和
西班牙国家男子足球队后与
乌拉圭队会师决赛,乌拉圭队采用2-3-2-3阵型,而后卫尤西比奥·特赫拉(Eusebio Tejera)实际上担任的就是“门闩”角色,比赛中他的表现确实至关重要,多次封堵了巴西队的进攻,最终帮助乌拉圭以2比1战胜巴西夺得冠军,这场比赛也被巴西人称之为“马拉卡纳惨案”。
“门闩战术”的出现,使防守不再仅仅依赖个人能力,“以弱胜强”成为了可能。一防一开始转化为多防一,当时的国际足坛依靠整体防守的思路正在萌发。
演变
二十世纪六十年代,
意大利足坛开始将清道夫位置进行“改造”,将纯防守引申至参与进攻,为此清道夫逐渐展现出了“自由人”的雏形。
1962年,时任AC米兰足球俱乐部主教练
内雷奥·罗科就在阵容中将清道夫的位置植入了进攻的属性,为此内奥雷·罗科在AC米兰赢得了1961-62赛季的
意大利足球甲级联赛冠军,并在之后的1963年欧洲冠军杯决赛中击败本菲卡夺得冠军。
而将此类踢法推向巅峰的则是二十世纪六十年代执教于
国际米兰足球俱乐部的主教练
埃莱尼奥·埃雷拉。埃伦尼奥·埃雷拉当时执教的国际米兰阵中拥有
贾琴托·法切蒂、
瓦伦蒂诺·马佐拉、
阿曼多·皮基等名将,而阿曼多·皮基就是埃伦尼奥·埃雷拉战术体系中的自由人,埃伦尼奥·埃雷拉当时对“
链式防守”采取了改革,将3后卫改为4后卫,造就了贾琴托·法切蒂这样的攻击型边翼,也将自由人的作用尽可能地实现了最大化,阿曼多·皮基在自由人这个位置上开始不仅局限于防守,他拥有良好的拿球和出球能力,在断得皮球后他可以摆脱对方的反抢,将球输送至前场,成为了进攻的发起点,这是自由人从纯粹的防守型清道夫向全能球员转型的过渡时期。
国际米兰足球俱乐部也凭借这套战术体系和1比0的实用主义在二十世纪六十年代拿下了三次
意大利足球甲级联赛冠军,并连续两个赛季夺得
欧洲冠军联赛冠军。
巅峰
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自由”=“全能”的德国人
弗朗茨·贝肯鲍尔出现后,自由人的位置才被真正的定义,当时传统的清道夫不再安于后场,而是在球队攻防两端都积极参与并成为核心,但成为这样的自由人要具备相当全面的能力,所以优秀的自由人凤毛麟角。
弗朗茨·贝肯鲍尔在职业生涯初期踢的并不是自由人,而是出道于边锋,之后踢过中场和中后卫,在
1966年英格兰世界杯和
1970年墨西哥世界杯中,弗朗茨·贝肯鲍尔被当时的西德队主帅赫尔穆特·绍恩安排在了中场(center mid)的位置上,在这段时期,弗朗茨·贝肯鲍尔曾攻破过“门神”
列夫·雅辛的大门,也防死过英格兰队核心
博比·查尔顿,显示出了在攻防两端全面的能力。
1972年
欧洲足球锦标赛,因为此前在德国国家队踢清道夫的
威利·舒尔茨受伤(注:威利·舒尔茨踢的清道夫仍是以防守为主),
弗朗茨·贝肯鲍尔移动到了该位置上,由于全面的能力,弗朗茨·贝肯鲍尔在攻防两端成为了一个在前场猛攻的后卫,后场防守的前锋,同时成为了球队攻防的重要枢纽,最终率领球队打出了一届精彩绝伦的比赛并最终捧杯。1974年世界杯,也正是凭借弗朗茨·贝肯鲍尔在自由人位置上的出色发挥,西德队在决赛中击败拥有约翰·克鲁伊夫的
荷兰国家男子足球队加冕世界杯冠军。
二十世纪中叶,国际足坛陆续涌现了许多出色的自由人,或是已经具备“现代中卫”雏形的攻击型后卫,如
英格兰人博比·穆尔、意大利人
西雷亚、弗朗哥·巴雷西、荷兰人路德·克洛尔、
罗纳德·科曼、德国人
洛塔尔·马特乌斯,以及被认为是最后一位自由人的
马蒂亚斯·萨默尔。完全形态的自由人是全场的指挥家,集出众的大局观、意识、脚法、领袖能力等于一身,真正掌握着球队攻防两端的方向和节奏。
落寞
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
意大利将
链式防守与清道夫推向巅峰,自由人体系的衰落也始于意大利足坛。受到
荷兰全攻全守理念的影响,意大利籍教练
阿里戈·萨基开始注重球队整体的作用,荷兰人对空间和区域的掌握给了阿里戈·萨基启发,无球队员的贡献在他眼中开始与有球队员一样重要。在阿里戈·萨基看来,
国际米兰足球俱乐部辉煌时代的缔造者
埃莱尼奥·埃雷拉过于保守,国际米兰在那个时期能一统天下是因为球员实在太优秀,坐拥如此阵容却坚持1-0主义的国米太功利。
阿里戈·萨基在入主
AC米兰足球俱乐部后主张压缩三条线的距离,要求后卫和前锋线的距离是25米,从对手拿球开始就向其施加压力,每个人在防守中都有主要负责的区域,并使用造越位战术。在萨基强调防线整体移动的体系中,自由人这个角色与他的主张背道而驰,一个随意“乱跑”的队员会扰乱球队的防守队形,每个区域有专职的人负责的情况下,自由人就不再必要了。那时的萨基甚至会专门训练球员的走位,11名球员站在球场上,由教练指出球在哪个位置,球员们就随之调整自己的位置。20世纪80年代末到90年代初,
阿里戈·萨基以他里程碑式的区域战术理念和荷兰三剑客一起开辟了一个属于
AC米兰足球俱乐部的时代,自由人这个位置也随之渐渐消失。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几个规则的变更加速了自由人的消亡,即
1990年意大利世界杯将
越位规则修改为平行不算越位,以及1992年禁止门将手接脚踢回传球。这样的变动使自由人不但没有必要,更成为防线上的累赘。后卫位置过于靠后使得对方容易从两边找到空挡,现代球员的速度和爆发力早已不可同日而语,一旦两边被穿透,拖后中卫显然无法兼顾对方的持球球员与包抄球员。而区域概念普及后,球员的区域专项素质更加重要,全能型人才产量本就小,现代足球的比赛节奏也越来越快,要求一个球员在如此快节奏的比赛中全场飞奔简直是不可能的。
代表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