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别山道路”是由
安徽农业大学在服务“三农”过程中开创的一种扶贫发展模式。这一道路的特点是以山区资源为基础,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科技进步为支撑,通过智力开发促进脱贫,旨在帮助
大别山区居民发展具有区域特色的支柱产业,实现产供销一体化的发展模式。
1984年9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了《关于帮助贫困地区尽快改变面貌的通知》,安徽农业大学积极响应号召,积极参与扶贫工作。1985年9月23日,该校与
金寨县合作开办了全国第一个全日制县级农业专科班,为当地培养了大量农业人才。1991年,国务院扶贫办公室和国家科委将
安徽农业大学的扶贫模式命名为“大别山道路”。1995年,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布赫肯定了该校的服务地方经济建设的理念和成就。2000年起,学校与多个市县签署了产学研合作协议,建立了一系列科研合作平台,为安徽省现代农业发展提供支持。2004年,学校确定了“三基地”办学定位,并提出了服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方案。2005年,
胡承霖教授领导的小麦高产攻关团队取得了显著成绩。2008年,朱世东团队促进了
岳西县高山蔬菜产业的发展。2012年,学校与团省委、
荃银高科种业合作培养现代青年农场主,并成立了新农村发展研究院。2014年,学校提出拓展“大别山道路”,深化改革,实施多项计划,推进特色、创新和内涵发展。同年,学校与
科罗拉多州立大学共建了“农业推广与经济发展联合研究院”。
为了庆祝“大别山道路”30周年,
安徽农业大学举办了一系列纪念活动,并出版了《大别山道路》一书。该书详细介绍了“大别山道路”的历史和发展,探讨了其对教育、科技和社会的影响,并收录了相关的人物志和大事记。安徽省副省长谢广祥为此书撰写了序言,强调了“大别山道路”的重要性和价值,并鼓励学校继续发挥其在服务“三农”方面的积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