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爱堂(1843-1909),原名,又名承暄,字嘉玉,号爱堂,归圣乡马迹塘(今
湘东区下埠镇光华村)人。清同治十三年(1874)贡生。
光绪年间,任江苏东台县知县四年,离任后民众为其立德政碑,续任职
泰州市、
南通市,政声远播。光绪十八年(1892),任
上海市知县达七年,政绩卓著,深得民心,尤其是在处理对外关系上,坚持主权,维护国格,保护民众,富于气节。离任后,市民撰文记其政绩,并将一条街道命名为“爱堂路”。后任
四川省盐茶道、按察使、布政使。
宣统元年(1909),因政绩突出受朝延召见,走到四川涪州,突然患病。八月,带病回归故乡,
重阳节病逝。
东台县靠近运河,洪水常常泛滥成灾,人民生活苦不堪言。为根治水患,他亲自踏看地形,筹集款项,率领当地人民修筑一条90多里长的堤坝,挡住了洪水,使沿河60多万亩农田免受水害,年年丰收。当地人民为纪念他这一功绩,将长堤命名黄公堤。他治理东台县4年,人民生活安定,
刑事案件很少发生。
当时
上海市已辟为对外通商口岸,
帝国主义国家在上海纷纷设立租界,并设立工部局,规定我国人力车工人要按月缴税。有一次他们突然宣布加税,激起几千名人力车工人与他们进行说理斗争。工部局不但不听,反而召集
印度巡捕进行武力镇压,数百名车夫被打伤。于是人力车工人便到上海县衙告状,并以印度巡捕的红头巾和马刀等证物交县衙验证。与此同时,帝国主义则调兵遣将,开炮恫吓,气焰十分嚣张。黄爱堂接到报案,立即飞马赶到现场,那些外国领事盛气凌人,反而诬赖人力车工人寻衅滋事,责令黄知县捉拿人犯。黄爱堂毫不畏惧,据理力争,并出示头巾、
马刀作证,驳得洋人理屈词穷,无言以对,最后垂头丧气地溜走了。在法租界有幢四明公所,是宁波商人建造的,法国人早就打了这幢房子的主意。
光绪二十四年(1898),他们强迫宁波商人交出房子,遭到严词拒绝。于是他们便偷偷毁坏界碑,把商人抓起来。这件事激起了广大商民的义愤,纷纷集众罢市,表示抗议。法国人不但不认错,反而开炮示威。黄爱堂接到报信后,立即赶到现场。不顾弹片横飞,镇定自若。商民见了,欢声雷动,齐声高呼不准伤害我们的好官!他下轿安慰商民,又马上到法国领事馆交涉,他摆事实,讲道理,义正辞严,驳得法国领事无话可说,最后四明公所还是归宁波商人所有。黄爱堂在上海政绩显著,人民景仰。
清朝曾两次将其调任别处,都被
上海市官民坚决挽留。一直在上海当了7年知县,为表彰他的才干和政绩,
光绪帝两次特旨召见。他离任后,上海人民特地把一条街命名为爱堂路,以示敬仰和怀念。
光绪二十一年(1895),农历乙未年,
萍乡市遇大旱,颗粒无收,人民以草根、树皮、
观音土充饥。黄爱堂闻讯,接连派船从安微芜湖买米装运,沿
长江、
湘江一直运到湘东黄花桥登岸,运粮船数百只,运稻米数百万斤,由县衙分给灾民。
醴陵市、
浏阳市百姓也受其惠。
管理盐茶,流弊很大,不容易搞好。但他公而忘私,毅然上任。一到任就深入30多个厅、州、县,调查了解情况,体恤商民,根据实际情况,采取一系列兴利除弊的措施。这样不仅商民满意,国家每年也增加不少收入。四川总督将他的政绩上奏朝廷,朝廷特赏头品顶戴(官服),还先后两次任命其为按察使,一届布政使(二品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