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大院
老舍所编的戏剧
《红大院》:剧作家老舍编剧,夏淳、柏森导演:的戏剧。这个戏,以北京市“大杂院”的生活为题材,写出了北京小市民层在整风中的变化。“大杂院”是北京市民所熟习的。过去,北京这种大杂院是很多的,它适合于小市民的薄弱的经济能力和各自为政的生活方式。其中,个休劳动者、手工业工人占大多数。他们并不属于同一个集体,但是住在同一个大门里,这就造成了大杂院生活的复杂性。另外,大批的“家庭妇女”是生活在大杂院里面的。每天,男人们上班的上班,上工的上工去了,她们便是大杂院的实际的主人,而这些“家庭妇女”一向受历史传统的束缚,解放后她们的思想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剧中真实的反映了解放后街道的变化,反映了街道的新风气、新面貌,和共产主义萌芽在街道居民中的成长。
基本资料
老舍(1899--1966),中国小说家、剧作家。原名舒庆春,青年时期易名舒舍予,“老舍”是他长期使用的主要笔名。
生平
1899年2月3日生于北京市满族。父舒永寿 1900年死于八国联军入侵北京的炮火中。生活极为贫困。老舍从小刚强自尊,勤奋好学,1918年,毕业于北京师范学校,因品学兼优,被委任为京师公立第十七高等小学校(今方家胡同小学前身)校长,从此,开始了他由小学而中学、大学的将近20年的教师生涯。 1924~1929年,老舍应英国伦敦大学东方学院之聘,担任东方学院的华语教师,业余时间开始小说创作。长篇小说《老张的哲学》、《赵子曰》、《二马》都是在伦敦写成的,均在郑振铎主编的\u003c小说月报\u003e上刊发,继由商务印书馆出版单行本。1930年,老舍经新加坡上海市回到北平市,当年夏天,受聘任济南齐鲁大学文学院教授。1934年夏去青岛市,受聘任山东大学教授。1936年夏,辞去教职,专门从事写作。老舍在济南市、青岛的6、7年间,是他文学创作的丰收时期,佳作接连问世。如小说《猫城记》、《离婚》、《牛天赐传》、《骆驼祥子(中小学生必读丛书)》、《月牙儿》、《我这一辈子:老舍小说经典》,以及众多的中,短篇小说,均写于这个时期。
著述
最初,老舍以小说作家著称于世。继20年代末期接连写出3部长篇小说之后,老舍一直没有完全停止小说创作。代表作如《骆驼祥子》、《离婚》、《四世同堂》、《猫城记》、\u003c正红旗下\u003e 、《月牙儿》、《我这一辈子》等,均被译成各种文字在国外出版。其中《骆驼祥子》一书,已列入世界文学名著之林。
除小说创作外,老舍生前还有长诗《剑北篇》,通俗文艺集《三四一》,杂文集《老舍幽默诗文集》、《福星集》,创作经验集《老牛破车》、《小花朵集》、 \u003c出口成章\u003e等出版。另外还有近百万字的诗歌、散文、曲艺、杂文、文论、序跋等散篇文章。1980年以来经人民文学等出版社陆续编辑出版。
老舍的戏剧创作是从抗日战争初期开始的。
出生在文化古都北京市的老舍,幼年时就在北京的街头、茶馆、书场、戏园接受了传统说唱表演艺术的熏陶,一向爱好戏曲、曲艺艺术。1938年春天,受抗日爱国热情的激励,同时也为着带头实践“文协”提出的“文章下乡”、“文章入伍”的创作口号,老舍动笔写了许多以宣传抗日救亡为内容的新鼓词和新京剧
作品
从1939年春天起,老舍在4、5年的时间内将创作的重心放在话剧创作上,先后写出了多幕话剧\u003c残雾\u003e(1939)、《张自忠))(1941),《面子问题》(1941)、《大地龙蛇》(1941)、《归去来兮》(1942)、《谁先到了重庆》(1943),并与宋之的合作写了《国家至上》(1940),与萧亦五、赵清阁合作写了《王老虎》(1943,又名《虎啸》),与赵清阁合作写了《桃李春风》(1943,又名《金声玉振》)。这是老舍戏剧创作的第一个丰收期。
从1949年老舍归国到他逝世的17年间,是他戏剧创作的第二个丰收期。先后发表、出版的话剧剧本有《方珍珠》(1950)、《龙须沟》(1950)、《一家代表》(1951)、《生日》(1952)、《春华秋实》(1953)、《青年突击队》(1955)、《西望长安》(1956)、《茶馆》(1957)、《红大院》(1958)、 \u003c女店员\u003e(1959)、《全家福》(1959)、《宝船》(1961)、《神拳》 (1961,又名《义和团》),《荷珠配》(1961,改编同名川剧)以及戏曲剧本《柳树井》(1952)、《十五贯》(1956,改编于同名昆剧)、\u003c青霜丹雪\u003e (1959)、《王宝钏》(1964,改编于同名传统戏剧)等20余部。从整体上说,这个时期的剧作比他写于抗战时期的剧作更成热了。在新时代、新生活的激励下,老舍不断地进行新的创造和探索,使这个时期的剧作呈现出几乎全新的面貌,同时也遇到了新的困惑。
老舍写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的剧作,有不少是配合当时的政治运动或表现新生事物的,如《生日》、《春华秋实》、《青年突击队》、《红大院》、 《女店员》等。老舍虽以高昂的政治热情来从事这些剧本的创作,但终因这些生活本身的不稳定、不正常,而未能获得长久的艺术生命。而\u003c方珍珠\u003e 、《龙须沟》、《茶馆》、《神拳》等剧本,因系老舍确实熟悉的生活,对他要表现的内容又有深切的感受,因此写来得心应手,取得了巨大的成功。特别是《龙须沟》和《茶馆》这两部剧作,成为迄今为止新中国话剧创作中的典范性作品,也为新中国的话剧艺术赢得了国际声誉。
演职员表
职员表
参考资料

Warning: Invalid argument supplied for foreach() in /www/wwwroot/newbaike1.com/id.php on line 362
目录
概述
基本资料
作品
演职员表
职员表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