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猫城记》是中国作家
老舍1932年完成的具有讽喻及科幻色彩的长篇小说,是老舍唯一一部描写外太空国度的虚构作品。
《猫城记》采用了寓言体的形式,讲述了一个中国人有幸活着来到火星上的一个古老国家“猫国”,并以一个旁观者的身份目睹了“
猫人沃尔特”因为丧失尊严惨遭敌人灭国的故事。
《猫城记》是老舍对现实的一种恶托邦式推演,包含了老舍对社会现实的深思和对国家的深爱。
《猫城记》被著名学者
夏志清评为“中国作家对本国社会最无情的批评”,被翻译成多种外文版本,是老舍作品中在海外知名度仅次于
骆驼祥子的作品。
内容介绍
在小说中,“我”与同伴乘坐飞机到
火星探险,没想到飞机坠落、同伴身亡,只剩“我”一人来到这陌生星球的古老国度——猫国。在猫国,一群猫人要抓“我”,“我”开枪吓跑了猫人,并被一个叫“大蝎”的猫人救走。原来,大蝎是一位地主兼政客,他救“我”另有所图:在猫国,有一种叫“迷叶”的粮食,吃了它就会精神振奋,因此猫人经常偷抢迷叶。但是,猫国人十分害怕外国人。所以,大蝎就想请“我”帮忙守卫迷叶。
“我”了解到猫国人原来也是正常吃饭的,只是在吃了迷叶后就不再吃饭,也不爱劳动,甚至都不洗澡了。“我”有一次跑到河里去洗澡,没想到大蝎竟然组织猫人来参观,并以此赚钱。“我”对此很生气,后来大蝎在收取迷叶时打了工人,“我”便让大蝎接受惩罚,使大蝎很不高兴。收好迷叶后,大蝎带人将其运至猫城,“我”也一同前往。在猫城,“我”发现了这个国度的诸多弊端:猫国的孩子第一天上学就已毕业,而且都是大学毕业;猫国校长以卖校产为生;猫国博物馆也被国家卖光,并以此作为经济支柱;猫国学者们经常互相诟骂;猫国也改革,但是只是听说外国改革了,自己也模仿着改,但是尽管猫城如此混乱,猫国人还是很快乐,每天在街上闲逛。
敌矮子国来犯,可政客们在讨论如何退敌的会议上竟与妓女玩乐。于是,猫国的士兵溃败投降,献出了自己的城市。不过,敌人不仅没有放过猫人,还对他们展开了屠杀。只有十几个猫人跑到山里,可是,他们自己竟也互相残杀起来,最后只剩下两个猫人。当敌人找到这两个猫人时,他们还在互相撕咬,最后敌人把他们放在木笼子里,看着他们互相咬死。至此,猫国灭亡,“我”乘
法国的探险飞机回国。
作者简介
老舍(1899.2.3-1966.8.24),我国现代文豪,小说家,戏剧作家。原名舒庆春,字舍予,
满族,北京人。出身寒苦,自幼丧父,北京师范学校毕业,早年任小学校长、劝学员。1924 年赴英在伦敦大学东方学院教中文,开始写作,连续在《
小说月报》上发表长篇小说《
老张的哲学》《
赵子曰》《
二马》,成为我国现代长篇小说奠基人之一。归国后先后在
齐鲁大学、
山东大学任教,同时从事写作,其间代表作有长篇小说《猫城记》《离婚》《骆驼祥子》,中篇小说《
月牙儿》《我这一辈子》,短篇小说《
微神》《
断魂枪》等。
抗日战争爆发后到武汉和
重庆市组织
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对内总理会务,对外代表“文协”,创作长篇小说《
四世同堂》,并对现代
曲艺进行改良。1946 年赴美讲学,四年后回国,主要从事话剧剧本创作,代表作有《龙须沟》《
茶馆》,荣获“人民艺术家”称号,被誉为语言大师。曾任全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副主席、全国作家协会副主席及北京文联主席。1966年“文革”初受严重迫害后自沉于太平湖中。1978年,
老舍得到平反,恢复“人民艺术家”的称号。墓碑上刻写着老舍的一句话:“文艺界尽责的小卒,睡在这里。”
创作背景
写《猫城记》时,老舍刚从
英国回国不久。1931年“
九一八事变”硝烟骤起,日军一举鲸吞
东北地区,隆隆炮声震撼
中原地区……中国面临着亡国的危险,广大民众忧心似焚。作为民族最敏感的神经的作家,老舍恨透了那些侵略者,恨透了那班贪官污吏。他拿起笔,写下《猫城记》。
老舍先生的写作目的之一是因为其在回国之后,看到中国社会的现状,当时的社会真是让人无法直视,社会不仅落后,国家腐朽不堪,社会千疮百孔,人性自私自利,愚昧无知,不思进取,老舍先生对此感到即无耐又痛心,同时也非常的失望。所以,在《猫城记》中,
老舍先生用大蝎代表着当时中国的大官僚资产阶级,用小蝎象征着留学回来的新阶级思想主义者,而用大鹰则代表着改革派。
作品目录
人物介绍
作品鉴赏
主题思想
在《猫城记》中,老舍虽然采用童话故事的形式,但其主要目的是通过文章进行中华民族文化精神的批判。《猫城记》中的“笑”不再是“笑”,笑中带着讽刺与嘲笑,鞭笞中华民族的品性陋习,在每个笑声背后都暗藏着某种让国民感到内心沉痛的蕴意。老舍先生写作猫城的目的就是与自己的国家与社会相比较,猫城就是代表着当时的中国,而猫人则代表着当时的中国人。在《猫城记》中,涉及到政治、经济以及外交和教育等问题,并指出“立国”需先“立人”的救国之道。
艺术特色
《猫城记》中的反乌托邦社会,凡正常秩序以及规范等符合大众价值观的东西均被颠覆,丧失了合理性,并将其表述为全民狂欢。通过陌生化的艺术手法,
老舍对那个风雨飘摇的时代以及现实社会和人情冷暖等无情地进行了讽刺,并且巧妙的规避了很多写作上的阻力和障碍。既可以避免直刺当局而造成麻烦,又以鲜明的人物形象加大了讽刺力度。
《猫城记》的反讽,主要是指能指、所指之间的背离统一。对于该小说的反讽而言,其最为显著的修辞特征,言非所指是最为突出的特点。基于诗学视角来看,借用瑞恰兹所言,反讽来自对立物的均衡,通常冲突、排斥以及抵消等方面,结合成平衡状态。事实上,猫国人即为当时的国人,采用
反讽手法说明
老舍在国民劣根性方面讽刺的同时万般无奈之感。
《猫城记》中的强烈对比,主要体现在独异个人、庸众之间。在现代中国文学领域中,最不缺少的一种人就是很少以独立个体呈现。虽然其面目模糊,难以考究,但是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却普遍存在,比如街头闹市以及茶馆饭堂亦或是寻常巷陌等去处,均有他们的身影。这说明这种思想已深入骨髓,并且演变成一种扭曲的文化现象,文化影响长期余存。《猫城记》中的人物对比非常的鲜明,讽刺意味也非常的强烈,同时也折射出
老舍先生的悲观与绝望。
作品评价
作家
梁实秋:“《猫城记》标志着老舍艺术思想的成熟,特别是作者在痛快淋漓地讽刺现实时,还始终保持着冷静的态度。”
文学评论家
王淑明:“《猫城记》是成功的!在独特的风格里,包含着蕴藉的幽默味,给一个将近没落的社会,以极深刻的写照。”
美国作家
吉尔伯特·赖尔:“除了文学价值之外,它作为1930年代初期社会文献资料来说,有极大的价值。”
作家张慧珠:“作家运用谩骂性质的过火批判,以及在某些重大事件上不加区分的糊涂观念,极大地削弱作品固有的讽刺价值,甚至使有正义感和识别力的读者难以从感情上接受,而不得不把这部作品归入另册。”
夏志清认为“此书成为中国作家对本国社会最无情的批评”,其讽刺性在于对国民劣根性的大胆揭露,小说把国民性放大了,像一幅漫画,夸张地表现当时中国人的缺陷。但
老舍的笔是市民的笔,眼是市民的眼;他写的是那些被践踏的人的看法和感受,因此没有什么“思想上的深度”。
外部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