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肖平文集》是2009年7月
北京时代弄潮文化发展有限公司出版的图书,作者是孙肖平。本书是孙肖平同志的小说合集,文中收录孙老众多已发表的小说若干篇。
中共党员。1955年毕业于中国作家协会文学讲习所。1947年参加革命工作,历任新安旅行团演员、创作员,淮河建设工地团委书记,黄河
三门峡市工程局团委宣传部部长,安徽作家协会、安徽省艺术研究所专业作家,一级编剧。
中国水电文协第一届理事,安徽省青联常委。1946年开始发表作品。1962年加入
中国作家协会。著有小说集《
水落石出》,散文集《
漫游美利坚》、《红缎带》,中篇小说《我们一家人》,小说散文集《水的声音》、《黄河之春》、《前站》、《琴台集》,报告文学集《绿色冲击》,剧本《应战》(合作)等。
今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六十周年。
孙肖平同志是与共和国一道前进的老作家。他早在16 岁就发表了处女作散文《福臣嫂拾麦》。1950年,他的成名作短篇小说《水落石出》,由上海
劳动出版社出版了单行本。肖平先生
解放战争时期参加了著名的革命少年文艺团体“新安旅行团”。“进城”以前的“新旅”大体上可以分为三个时期:1935年新安小学的14名小学生组成的“新旅”在校长
汪达之先生带领下,走了大半个中国。这是“新旅”的第一个发展时期。
皖南事变后,在周恩来同志亲自安排下,秘密潜回家乡盐阜区,正式划归
新四军建制,在
中共中央中原局书记刘少奇,新四军代军长陈毅直接关怀下,担负组织十万儿童的任务,建立儿童团组织,培训干部,办报纸、刊物,组织各种演出、展览活动。盐阜区群众流行一句顺口溜:“新四军三个旅,七旅八旅新安旅。”七旅、八旅是指新四军活动在盐阜区的两支主力部队,新安旅即“新旅”,可见“新旅”影响之大。新旅见过大世面,文化水平、艺术水平都比我们这些“土八路”文工团高。他们穿着特制的“列宁装”军服,可神气了,让我们羡慕不已。记得盐阜区的秧歌舞运动就是他们传授推广的。这是“新旅”的第二个时期,也是历史上最光辉的时期。
解放战争时期的“新旅”进入第三个时期。
孙肖平先生在“新旅”优良传统培育与熏陶下,学书学艺,终于向文学倾斜,毕生从事创作,卓然有成。孙肖平先生在他四卷本文集的自序《坎坎坷坷文学路》一文中,对他大半生文学生涯作了总结、回顾,充分地表达了一种反思意识,难能可贵,令我钦佩。
反思意识是与怀疑意识、批判意识、忧患意识等一起,属于现代文明的一种理性精神。人生不能没有反思精神。一个国家、民族、
政党,若是缺少反思意识则是没有希望的。人类就是在不断反思中不断前进的。在以往的岁月中,肖平先生生活扎实,耕耘辛勤,他深入到工厂、农村、治淮工地、
朝鲜前线……;他以小说、散文、报告文学等文学样式,记录着时代,抒发自己的真情实感。他的作品曾得到老作家
张天翼、
陈伯吹的关注,受到文学前辈
冰心、丁玲的赞赏。
我们曾经文学走过一条曲折的道路。广大文学工作者遭逢着一场悲剧的命运。正如肖平先生在他自序中引用的一则寓言:
夜鹰目对
猫头鹰说:在恐惧和失去自由的环境下,怎么能发出优美的声音呢?在那个时代,
袁小平先生与同时代的其他作家一样,只能以一部“讲话”作为理论参照,只能以一种创作方法作为原则依据,只能以一种再现审美作为掌握世界的方式。在那个年代,作家思维狭窄、单一,形成一种不变的定势。作家对生活的观察力、认识力、思考力贫弱,作家想象力迟钝,作家艺术表现力苍白。肖平先生沉重地回顾他的创作生涯说:“我特别是缺少独立思考的能力……观察人物,只见共性,少有个性只注重阶级性,而轻视人性。……有时所描绘的看似轰轰烈烈,欣欣向荣,实则是一场灾难。……”这种自审是生命的升华。
社会主义历史新时期,进入人的自觉与文的自觉时期。
袁小平先生走上创作的新征程。我与肖平先生是同辈人,我们共同领受了时代的恩赐,经受了时代的厄运。回首前尘,愿共勉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