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文庆
实验核物理学家
沈文庆,1945年8月21日出生于上海市,实验核物理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上海应用物理研究所研究员。
1968年沈文庆从清华大学工程物理系毕业后进入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从事实验核物理方面的研究。1999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人物经历
1945年8月21日,沈文庆出生于上海。
1968年,毕业于清华大学工程物理系理论核物理专业。
1970年-1991年,中国科学院兰州近代物理所助研、副研、研究员、博士生导师。
1979年-1981年,在西德国家重离子研究中心进修。
1984年-1985年,在西德国家重离子研究中心任访问学者。
1991年起,任中国科学院上海原子核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
1991年,在中国科学院上海原子核研究所继续从事实验核物理方面的研究。
1999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2001年起,任中国科学院上海分院院长。
2008年1月28日,任第六届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副主任。
主要成就
科研成就
•科研综述
沈文庆与合作者在73MeV以下的12C+209Bi发射粒子研究中,证实低能核反应中有大质量转移反应引起的a粒子发射,研究证实轻系统存在深部非弹性散射,并证实了有非完全深部非弹性散射的新反应机制。负责兰州国家重离子加速器实验区建设并组织一批实验。在德国重离子研究中心获得当时国际上最佳的质量与电荷分布,测到4个新核素。测量了准裂变的物理特性和质量弛豫时间并分析了对合成超重核的影响。和学生一起提出了适用于低能和中能的核反应截面参数化公式发展了用BUU方程计算反应截面的新方法,得出了轻反应系统核态方程和介质中核子—核子作用截面。
•科研成果奖励
沈文庆曾担任国家973项目“放射性核束物理和核天体物理”的首席科学家,先后获得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特等奖一等奖各一次,二等奖三次。
人才培养
2008年荣获“卢嘉锡优秀导师奖”。曾五次被评为中国科学院优秀研究生导师。
社会任职
上海市科协主席。
中国共产党第十六次代表大会代表。
第10--11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委员。
2008年3月当选为第十一届全国政协常委。
十二届全国政协委员会常务委员。
现任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副主任、党组成员;中国科学院上海分院院长,中国科学院数理学部副主任,北京串列加速器核物理国家实验室学术委员会主任,上海市科协主席,兼任中国科学院上海原子核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国家重大基础研究规划项目“放射性核束物理和核天体物理”首席科学家。
人物评价
沈文庆院士从事核反应物理研究多年,在我国放射性核束物理及中能重离子核反应等研究领域作出了重要贡献。(东方早报评)
沈文庆院士特别崇尚玛丽·居里的一句名言:科学非常美丽。作为一位成绩卓越的科学家和管理者,他一直以刻苦与严谨、热情与执著、豁达与真诚,体会着科学的“美丽”,诠释着科学的“美丽”,追求着科学的“美丽”,实现着科学的“美丽”。(开封市科学技术协会评)
个人生活
沈文庆的父亲白手起家挣得了一份家业,却在他两岁多的时候就去世了。沈文庆的母亲不识字,不善经营,家庭很快陷入了贫困。于是,母亲和姐姐为了养家,便每天出去给人家做工。年少的沈文庆没有人带,耽误了报名上小学的时机。后来,他就直接读了二年级,那时的沈文庆,贪玩且调皮,成绩很差。在沈文庆刚念初三的时候,当时有很多的科普报告,它们给了沈文庆新鲜的感觉,就是从那时起,他努力把初中的课程学好,后来考上了复旦大学预科。
参考资料
沈文庆:追求科学之美.开封市科学技术协会.2024-08-14
目录
概述
人物经历
主要成就
科研成就
人才培养
社会任职
人物评价
个人生活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