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兰西斯科·罗德里奎兹
法兰西斯科·罗德里奎兹
法兰西斯科·罗德里奎兹,男,1982年1月7日出生于委内瑞拉加拉加斯,美国职棒大联盟投手,2002年登上大联盟,效力于洛杉矶安那罕天使队,2005年起成为天使队终结者。他还曾效力于纽约大都会队巴尔的摩金莺队密尔沃基小鸟和底特律老虎
职棒经历
1998年,艾力士·罗德里奎兹以业余任意球员身分,透过非选秀的方式与天使队签约。因为肩部和手肘的伤势,2001年球季他在小联盟的球季有一段时间不能出赛。2002年,他从原本先发投手的位置被调到牛棚。有些人批评伊凡·罗德里奎兹身材过于瘦小的且缺乏耐力,限制了他担任先发的空间。在2002年9月中旬,天使队牛棚里几个队员挂伤号,因缘际会就登上大联盟。罗德里奎兹在季后赛救援表现精彩,在没有任何大联盟胜投经验的情况下,一口气拿下了5胜,也让他在国际媒体上大出风头。
因为之前艾力士·罗德里奎兹在大联盟亮相的机会非常有限,所以季后赛时,打者还搞不清楚这位投手葫芦里究竟卖什么药,也因此情势对他十分有利。在美联分区系列战(American LeagueDivision Series,ALDS)时,他封锁了纽约洋基队的打线,在5局的投球中送出了13次三振,拿下2胜。在美联冠军战(American League Chiampionship Series,ALCS)里,他投出2胜0负,主投4局中三振7人的佳绩。最后就是世界大赛了,对手是旧金山巨人。伊凡·罗德里奎兹8局投球得到1胜1负,还让对手吞下13K。当年他才20岁,不只是32年以来在世界大赛出战的最年轻投手,而且是史上最年轻就拿下胜投的。
北美职业体育联赛生涯第二年,伊凡·罗德里奎兹真正成为一个合格的布局投手(setup man)。他在头15场任务中仅丢1分自责分,后来的44场也只有失9分,也被选入明星队。在2004年8月24日,他成为继马克·科里尔(Mark Clear)(1980年,105次)、德魏恩·布斯(DeWayneBuice)(1987年,109次)、布莱恩·哈维(Bryan Harvey)(1991年,101次)、特洛依·帕西佛(Troy Percival)(1996年,100次)、史考特·谢尔兹(2004年,109次)后,第六位单季三振数超过100次的非先发投手。其中谢尔兹目前担任的正是罗德里格兹的布局投手。
2005球季开始,原本的终结者帕西佛成为任意球员,并与底特律老虎签约而离开天使,他的位置便空下来给伊凡·罗德里奎兹。改善了四坏球保送过多的毛病;以及经历一场对奥克兰运动家队的关键比赛中,因为漏掉捕手回传球,导致对方得到致胜分的糗事,罗德里奎兹真正克服了2005年降临的艰困挑战。他和克里夫兰印地安人的当家终结者巴伯·威克曼(Bob Wickman),在美联以45次救援成功纪录并列2005球季救援王。
2006年10月1日,伊凡·罗德里奎兹以第47次救援成功,刷新了美联纪录。稍早一点的9月10日对上多伦多蓝鸟时拿下生涯第100次救援成功,24岁的他成为北美职业体育联赛史上最年轻的百救援投手,取代了25岁时才获得此殊荣的葛列格·奥森(Gregg Olson)。因为伊凡·罗德里奎兹在救援上的成就,8月时被选为该月的DHL棒球快递员(DHL Baseball Delivery Man)。
2008年7月7日,在对上游骑兵时拿下第35场救援成功,成为大联盟史上首位明星赛前取得35次救援的投手,原记录是勇士约翰·史摩兹在2003年缔造的34次。9月13日,对西雅图水手拿下第58次救援成功,打破1990年Bobby Thigpen所保持的57次救援成功纪录,成为单季救援成功的保持者。
球种
罗德里奎兹的主战球种是均速在94—97英哩间的快速球,其强大的尾劲常使打者把它与大角度曲球混淆。变化球系列则有两大球路:一个是很晚转弯、且变化幅度极大的曲球,一开始看似进垒的好球,接近后却忽然下坠,掉出好球带。另一个看起来像滑曲球的变化球,状况好时会接近右打者,使他们屈身闪躲后,球又转弯进垒。因为他的滑球常常因为下坠幅度太大而造成暴投次数偏高。2006球季,罗德里格兹的球种增加了变速球,但他目前仍然鲜少在实际作战时投这种球。
绰号
伊凡·罗德里奎兹的昵称“K-罗德”(K-Rod)随着他2002年9月到季后赛间的窜红而蔚为风潮。这个昵称取材自大联盟巨星艾力士·罗德里奎兹的绰号“A-罗德”(A-Rod),而“K”代表的是棒球纪录符号中三振的缩写。
特殊的形象
罗德里奎兹的投球充满着力量与热情。在每次救援成功后,他往往用很兴奋的动作与表情庆祝胜利。他投球动作的高抬腿与夸张的机制,充满着力与美。罗德里奎兹上场时都戴着一副很像蛙镜的透明太阳眼镜,类似于洛杉矶道奇队救援艾力克·盖尼(Eric Gagne)和纽约大都会队中锋杜亚纳·香吉士(Duaner Sanchez)。
参考资料
目录
概述
职棒经历
球种
绰号
特殊的形象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