蓼江镇
湖南省郴州市资兴市下辖镇
蓼江镇位于湖南省郴州市资兴市西北部,古称蓼江市,又称辽江市。资兴(兴宁市)三大圩场之一。距资兴市区12公里,辖秧田、水口、鲁塘、牌楼下、上村、大坪、水东坪、东塘、陈家坪、龙虎、华荣铺、蓼市12个行政村,190个村民小组、1个社管中心(下辖2个社区居委会)和1个社区居委会,土地面积88.86平方千米(2017年),其中耕地面积2.4万亩(其中水田2.3万亩、旱土0.1万亩)、林地面积10.1万亩,11223人(2017年),优质煤炭储量约490万吨、年产24万吨,是资兴市农业人口大镇、农业大镇和产煤大镇。
历史沿革
蓼江镇1958年成立蓼市人民公社,1983年改名为蓼市乡,1993年经湖南省人民政府批准撤乡建镇。该镇自商代开发至今已有2500多年的历史,汉代属郴国(熊心之后熊畅封地),明末清初形成繁华的集镇,旧称“蓼市”,历来商品流通活跃,有“小南京”之誉。
地理环境
蓼江镇距资兴市区仅10公里,3517公路、“许三”铁路线穿境而过。有耕地面积23505亩,其中水田22499.5亩,旱土1011.4亩;林地面积80339亩。主要物产有煤炭、木材、水果、茶叶、孟宗竹等。
蓼江经济发达,煤炭、加工业东江鱼、生猪是该镇主要经济支柱。鞭炮、酿酒、染印、草席、编织等传统产品,畅销邻近县市及工矿区。
位置
蓼江镇位于资兴市西北部,东界回龙山瑶族乡,南邻三都镇、唐洞街道,西接永兴县便江镇,北连永兴县黄泥镇,占地面积85.5平方公里。 
行政区划
蓼江镇辖秧田、水口、鲁塘、牌楼下、上村、大坪、水东坪、东塘、陈家坪、龙虎、华荣铺、蓼市12个行政村190个村民小组、1个社管中心(下辖2个社区居委会)、1个居委会。
人口民族
人口
(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
11223人(2017年)。
经济
2013年,蓼江镇实现生产总值94659万元,同比增长8.91%;实现第一产业产值11380万元,同比增长3.04%;实现第二产业产值61573万元,同比增长9.90%;实现第三产业产值21706万元,同比增长9.28%;实现财政总收入1243万元,同比增长1.30%;实现农民人均纯收入15820元,同比增长16.90%。
粮食产量1.70万吨、产值4590万元,产量、产值均与上年基本持平;油菜产量0.10万吨、产值900万元,产量、产值均与上年基本持平;生猪产量3.90万头、同比增长39.29%,产值6240万元、同比增长11.43%;家禽产量15万羽、产值450万元,产量、产值均与上年基本持平;水产品产量0.13万吨、产值1300万元,产量、产值均同比增长18.18%。完成新农村示范点建设3个。工业以煤矿开采和精深加工为主导,主要有龙虎煤矿、练图煤矿、煤兴煤矿、五七煤矿、兴宇洁净煤、蓼江鞋厂等工业企业。完成固定资产投资80174万元,同比增长47.30%,完成水利、交通、小城镇建设、公租房建设、新农村建设、农业产业等项目建设。
文化
历史名迹
十八街市之一的蓼江市之所以成为市,源于那条饱经沧桑的老街。
光绪元年《兴宁县志》记载,蓼江市为当时十八街市之一,“距城四十里,雍正六年设,外委驻防”。屈指一数,迄今已有二百七十多年历史。站在“胡须飘逸,颇显老态”的老街市面前,志书上聊聊几个字显得多么苍白!
打开蓼江市的历史,犹如开启一扇厚重的朱漆门,一本厚重的线装书。
千百年来,这里是一方开放不足,封闭有余的乡土。一条蜿蜒的河流由窄变宽,蓼江汇成水,入便江,滔滔江水成了联结内外,互通有无的纽带。蓼江市是纽带上的一个不可或缺的扣。
穿越时空,我看到便捷的水路上舟来船往,纷至沓来的商贾忙忙碌碌,出耒水湘江,运走木材、煤炭;回过头,运来丝绸和各种器具。“生意好啊!”着长板身的老板相互作揖打拱,在打点生意的同时,口口相传,使“蓼江市,小南京”的美誉名播八方。
用不着刻意招商引资,南面的广东老板一脚跨过南岭便来到了这里。东面的江西省老板也不甘落伍,生意做多了,做活了,便在蓼江市拥有了江西会馆。连美国的传教士也溯江而上,于民国六年在蓼江市建起了福音堂。那位传教士想靠几把花生套住打飞脚的孩子,让他们跟他一起唱圣歌:“你必将生命的道路指示我,在你面前有满足的喜乐,在你右手中有永远的福乐。阿门!”到死,这位传教士都没有弄明白,那群吃了花生唱了圣歌的孩子,为什么仍然虔诚地登上回龙山,跪倒在自己的始祖门下,而不去信奉漂洋过海而来的、全能的上帝。令这位金发碧眼的老外颇感意外的是,他以及跟着他吃花生唱圣歌的孩子,几乎都到上帝面前享受“喜乐、福乐”的时候,伴随着国门的开放,不需要传教士辛苦的口水,也不需用花生作诱饵,东江一带就有了一帮子信奉基督耶苏的信徒。
上帝说:“你们要行道,不要单单听道,自己欺哄自己。”莫名其妙地,历史在这里给人开了一个不大不小的玩笑。
蓼江市的兴起与没落
蓼江市之所以成为人人称誉的“小南京”,除了商贾云集,生意繁华以外,还源于它厚重的文化积淀。
据史料记载,那里有新石器时代的“唐家岭遗址”,商代的“柿花岭遗址”。镇中学所在地为有名的郴侯山,又名侯公山。据明《一统志》记载,“刘弗陵熊心孙畅为郴侯,……尝宅于此,故名。”
蓼江市附近还有段廷圭的“二亩半园”。生于清同治十二年的段廷圭,先后考取秀才、举人,曾任湖南教育厅代理厅长。他主张每户农户应有二亩半园,不仅撰文《二亩半园》阐述自己的主张,还在自家大门上书写“二亩半园”匾额以明志。他遗存的院宅“郴山拱卫”“蓼水河回”。
文化总是要借助于一张躯壳得以传世的。那些遗址、遗宅、遗存,已成凝固的史页。活着的文化其生命凭借着风俗民情不断演绎,代代相传。
蓼江市的古戏台曾经热闹一时,你方唱罢我又登场。看人唱戏终究不过瘾,于是便有了各街巷竞相参与的“龙舟赛”,有了祈祷丰年的“舞龙耍狮戏春牛”,有了自己喜爱的民间文艺形式“装故事”。
据说近几年邻近某县通过挖掘整理,发扬光大,把装故事当做了他们独有的民间文艺形式。可不管怎样,蓼江市的装故事由来已久。
所谓装故事就是各条街巷自行采置行头,按照故事里的人物将角色分配下去,装扮起来,游走于大街小巷。装故事分大故事和小故事。人物少的《魁星点头》、《白蛇传》、《打鱼杀家》之类的称为小故事。说到大故事,我仿佛置身于老街老巷,看到了正街的《桃源结义》,老街的《四大天王》,米厂街的《七仙女》,横板桥街的《八仙过海》,旷头街的《一百零八条好汉》。一套故事一套铜锣,他们举着提笼,一路浩浩荡荡,风风光光,热热闹闹,追随观看者多的时候上万人。我不禁感叹,这就是真正的群众文化。文化的发展兴盛,必定要以一定的物质作基础。“小南京”的兴旺、殷实由此可见一斑。
百年兴衰转头空。
蓼江市犹如一舟,可谓兴于水,衰于水。大炼钢铁,乱砍滥伐,水土流失,河道淤塞。曾经舟来船往的宽阔航道骤然变成了可以箭步横跨的臭水沟。舟不通,商贾不再,蓼江市终于家道中落。繁华的街市渐成封存的历史,但它仍顽强地缠绕在老辈人记忆的梦里。
郴侯山,又名侯公山,地处蓼江南岸。西汉刘弗陵始元四年(公元前83年),郴侯封建之地在郴侯山,即今蓼江镇中学所在地;后人又将它称之为郴侯寨。那时,资兴市还没有建县,境地属苏仙区,故称之为“郴侯”,〖(“侯”:古爵名,为五等爵的第二等。)这是资兴市境内唯一的一处有史料记载的以封建封爵命名的地方。
《郴州地区志》第三十三编“文物名胜”篇载:《郴侯寨石壁》,在资兴市蓼市乡程江南岸,《大明一统志》载:“汉昭帝封熊心孙(熊)畅为郴侯。”郴侯喜爱此地,建庵居住,称郴侯寨。耸立的石壁,裂穴有清泉。小小磴道,像天梯一般。庵舍重楼叠阁,逦倚相接,紧贴石壁,壁下绿树捧托,清流倒映。《水经注》云:“绿水出县东侯公山。”古时资兴市苏仙区地,所以说在“县东”。“绿水”又称程水,程水酿酒,色绿味醇,愈久愈香。古桂阳郡置酒官酿酒于山下,名曰“程酒”。《郴州总志》载:“程乡有千里酒,饮之,至家犹醉。”庵已倒塌,今惟有青山石壁。
《兴宁县志·杂纪志·古迹》载:“郴侯宅,在县北蓼江市,刘弗陵熊心孙畅为郴侯。汉时资兴县为郴县地疆,故宅于此。”明《一统志》载:“汉昭帝封楚怀王孙(熊)畅为郴侯。”
西汉昭帝始元四年(公元前83年。说明:该时间是根据《郴州历代诗文选注》第228页《郴侯山》注一),昭帝封楚怀王孙熊畅为郴侯。
参考资料

Warning: Invalid argument supplied for foreach() in /www/wwwroot/newbaike1.com/id.php on line 362
目录
概述
历史沿革
地理环境
位置
行政区划
人口民族
人口
经济
文化
历史名迹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