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必显(1600—1692),字微之,号西水,诸城北乡戈庄村(现属
高密市)人。系逄戈庄刘氏第六世。
刘必显青少年时期时局动乱,依旧坚持读书,后弃书经商致富,又刻苦攻读。于明朝
天启四年(1624)中举,于清
顺治九年(1652)进士及第。刘必显中
进士后,官位做到
从五品员外郎。他为官清廉,泽及百姓。刘必显在满汉极不平等的
清代时期,处理牵扯满汉关系这一颇为敏感的问题时,依旧敢于主持公道。后刘必显辞官归里,住在槎河山庄。在山庄中教育子孙力学苦读,也与邑中名士交往,相伴游历。清康熙三十一年(1692)刘必显卒,享年93岁。
刘必显言教与身教,双管齐下,为刘氏成为科举世家奠定了最为坚实的基础。在诗歌上也有诗集《西水公诗集》传世。
人物生平
据(乾隆)《诸城县志》记载可知刘必显生于明万历二十八年(1600),刘必显青少年时期,正值明朝动乱时期。一次,
潍河一带发生战乱,刘必显与家人乡亲避乱山中。因为大家都不清楚家乡,担忧时间长了衣食无着,只有刘必显旁若无人将一本《
论语》摊开在一块凸出的山石上高声诵读。他弃书经商致富,后又刻苦攻读,终于考中进士。
刘必显二十五岁即明天启四年(1624)中举,虽然中举后功名一直不顺,在明朝数应
会试不第,但他并没有气馁,中举二十八年之后,在五十三岁时,才于清
顺治九年(1652)考中进士。“余性傲急,且无宦情,惟思得
进士二字,启后人耳”,刘必显清晰表明了他孜孜不休于进士考试的目的。
刘必显中进士后,官位不算显赫,仅做到
员外郎,员外郎是
六部的中级官职,
从五品。但正直有胆识,为官清廉,泽及百姓。被差往
通州区督理中南仓时,自种蔬菜,常常数日不食肉类。他去
湖南省颁诏时,
巡抚袁使拿出金钱馈赠,刘必显问钱从何来。袁使说:“买卖中低级武馆而得之。”刘必显正色凛然,让袁使持金还于营弁,勉励袁使要做清白官吏。刘必显在固山司理任上,遇到一个棘手案子。有民人为巴结旗人,就以家产进献。而旗人十分贪婪,因献产者两位兄弟家底殷实,就企图将二人家产也一并没收到自己名下,并以之为奴。案子将定,献产者兄弟极为不满。刘必显在满汉极不平等的
清代时期,处理牵扯满汉关系这一颇为敏感的问题时,作为汉官,虽然受到威胁,但他仍然敢于主持公道,将不合理的文书做了更正。
刘必显辞官后,因爱原诸城南部山水,遂选中了刘家槎河村(原属诸城,今属
五莲县)一带构筑别业,名曰“槎河山庄”。刘必显晚年,一直在槎河山庄中教育子孙力学苦读,他曾说:“教子之道莫要于读书,能读书乃能明理,能明理始能成器,始能保家,至进取功名。”年事已高的他回到山庄后,题诗亭壁:“十年尘梦冷渔矶,又回滩头理钓丝。久客乍归鸥作伴,短墙半缺水为篱。月明星影窥窗际,夜静溪声到枕时。独坐悠然成大觉,挑灯拂壁一题诗。”他晚年在此度过了近三十年的时光,他以自身的
人格魅力和得天独厚的天然条件,与邑中名士交往,相互游历五莲山、
九仙山等名胜,相互以诗文相唱酬。据考证,他与
丁耀亢(野鹤)、
邱石常(子、海石)、李冲斗、王业成、杨宗儒、邱元复、邱谷常、
李澄中(渔村)、
刘翼明(子羽)等最相友善。
清康熙三十一年(1692)刘必显卒,享年九十三岁。
家庭成员
人物影响
刘必显言教与身教,双管齐下,为刘氏成为科举世家奠定了最为坚实的基础。次子刘果、三子刘棨,继他之后均成为
进士,就是很好的例证。刘家族所以能够酿成11个进士,42个
举人(含11进士),16个
贡生,133个
监生,59个生的科举盛况。
刘必显在诗歌上的精湛修养。刘必显有诗集《西水公诗集》传世。而他对诗歌的喜爱及创作上的身体力行,直接影响了自己的后代,从而使刘氏成为与山东新城王氏、德州卢氏、田氏、临朐冯氏山左四大世家相提并论的一个诗歌世家。
诗词作品
《题槎河山庄亭壁》
十年尘梦冷渔矶,又回滩头理钓丝。
久客乍归鸥作伴,短墙半缺水为篱。
月明星影窥窗际,夜静溪声到枕时。
独坐悠然成大觉,挑灯拂壁一题诗。
以上参考资料来源
人物评价
王赓言在《东武诗存》选载其诗1首《题槎河山庄亭壁》,诗前小注中有是语:“公少年刻苦力学,与乡民避乱山中,众方争聚山巅,忽闻有读书声,迹之,则公于石上摊书云。”
(乾隆)《诸城县志》卷三三,《列传五》评刘必显的为官之道云:“必显前后在官不及十年,然风裁峻著,不可以私干。教子孙亦以厉廉隅为吏治之本”,此可谓得言。
张贞在《杞田集》中对其形象的描述为:“公生而,肤不藏骨,一准隆然。望其眉宇,知非常人。”
《乡园忆旧录》一书中有这样的记载:“公名必显,官员外郎,年少与民避乱山中,众方喧,忽闻读书声,迹之,则公于石上摊书朗读。”
参考资料
刘必显.山东省五莲县人民政府.2024-02-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