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纹笛鲷
鲈形目笛鲷科动物
川纹笛(Lutjanus sebae),隶属鲈形目、鲈亚目、笛鲷科、笛鲷属,俗称三刀、嗑头、赤海舅。体呈椭圆形,侧扁而高,头小,背鳍前高度隆起,前鳃盖骨后缘具细锯齿,体被细栉鳞,幼鱼期即呈现三条明显之红褐色直条纹,仿佛汉字之“川”字,故名“川纹笛鲷”。
川纹笛鲷分布于印太海域红海南部,非洲东部至新克里多尼亚,日本海南部至澳大利亚海域,体型壮硕,色彩美丽,可作为观赏鱼。属暖水性近底层鱼类,无明显洄游现象,在自然界喜欢生活在水深30-100m处,底质为泥、泥沙、沙泥贝壳及岩礁等的海区。
川纹笛鲷生存水温范围在9-33℃,属广温性鱼类,水温低于12℃时,会使鱼出现冻死现象,低水温极限为9℃,最适宜生长水温为25~30℃。可适应盐度范围为5-40,属于广盐性鱼类,一般养殖盐度则维持在12-28之间。随着成长条纹颜色逐渐变淡。是笛鲷科中的中型鱼种,养成速度快,为重要的食用鱼,幼鱼独特亮丽的体色作为观赏用,颇受大众欢迎。
川纹笛鲷属肉食性鱼类,性温驯,食性广,以鱼类为主,喜捕食小鱼、如个体细小的金线鱼、银米鱼等便是它们经常摄取的食物,兼食底栖动物,如虾蟹类、虾蛄类、头足纲及十腕类等,偶尔也摄食浮游生物。
形态特征
体长椭圆形而高。两眼间隔平坦。前鳃盖缺刻及间鳃盖结显著。鳃耙数17-18。上下颌具细齿多列,外列齿稍扩大,上颌前端具2-4犬齿,内列齿绒毛状;下颌具一列稀疏细尖齿,后方者稍扩大;锄骨齿带三角形,其后方无突出部;腭骨亦具绒毛状齿;舌面无齿。体被中大栉鳞,颊部及鳃盖具多列鳞;背鳍鳍条部及臀鳍基部具细鳞;侧线上方的鳞片斜向后背缘排列,下方的鳞片亦与体轴呈斜角。
背鳍软硬鳍条部间无明显深刻;臀鳍基底短而与背鳍软条部相对;背鳍硬棘Ⅺ,软条15-17(16为主);臀鳍硬棘Ⅲ,软条10;胸鳍长,末端达臀鳍起点;尾鳍内凹。体粉红色,体侧具三条宽阔而略微倾斜之暗红褐色横带,尤其是幼鱼时特别明显,长成后则较不明显。该种异于笛鲷属其它各种,除特异之斜行横带外,并具有较多之鳍软条数。
栖息环境
川纹笛鲷生存水温范围在9-33℃,属广温性鱼类,水温低于12℃时,会使鱼体产生紧迫感,出现冻死现象,低水温极限为9℃,最适宜生长水温为25-30℃,此水温范围的生长速度最快。可适应盐度范围为5-40,属于广盐性鱼类,一般养殖盐度则维持在12-28之间。
在自然界喜欢生活在底质为泥、泥沙、沙泥贝壳及岩礁等的海区,深度可达5-180米处。栖息在泥底质处,个体小,但鱼群密度较大;在泥沙底质处,个体增大,但鱼群密度降低;在底质为珊瑚及岩礁的海区,个体最大,而鱼群却分散。
生活习性
川纹笛鲷属暖水性近底层鱼类,无明显洄游现象。属肉食性鱼类,性温驯,食性广,以鱼类为主,喜捕食小鱼,如个体细小的金线鱼、银米鱼等便是它们经常摄取的食物,兼食底栖动物,如虾蟹类、虾蛄类、头足纲及十腕类等,偶尔也摄食浮游生物。
分布范围
海域范围:分布于印度至西太平洋区。西起红海、非洲东岸,东至新喀里多尼亚,南自澳洲,北至南日本。在中国分布于南海东海南部,以及台湾南部、北部及澎湖海域。
国家地区:澳大利亚文莱柬埔寨、中国(西沙群岛南沙群岛、台湾)、科摩罗吉布提厄立特里亚、印度、印度尼西亚日本肯尼亚马达加斯加马来西亚马尔代夫毛里求斯、莫桑比克缅甸、新喀里多尼亚、阿曼、巴布亚新几内亚菲律宾留尼汪岛沙特阿拉伯塞舌尔、新加坡、索马里、南非、斯里兰卡、坦桑尼亚联合共和国、泰国越南也门韩国英属印度洋领地、法国南部领土(莫桑比克海峡群岛)、印度(尼科巴群岛、安达曼群岛)、马约特岛所罗门群岛东帝汶瓦努阿图
繁殖方式
雌性8-10岁,体长43厘米时达到性成熟;雄性为8岁,体长为46厘米时达到性成熟。大多数个体在62厘米处达到完全成熟。川纹笛鲷是广泛散布产卵者和形成产卵群。在新喀里多尼亚和澳大利亚,产卵主要发生在春季和夏季。产卵期的持续时间约为7个月。该的寿命至少为40岁。
保护现状
保护级别: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IUCN2015年 ver 3.1)——无危(LC)。
主要价值
具高经济价值的食用鱼,可切片作生鱼片,也可浸五味,以温火烤之食用。亮丽独特的体色,也可作观赏鱼
外部链接
参考资料
Lutjanus sebae.COL.2024-07-27
物种详细信息-Lutjanus sebae.中国生物物种名录.2024-07-27
Red Emperor Snapper.IUCN Red List.2024-07-27
Lutjanus sebae .Fish Base.2024-07-27
..2024-03-07
..2024-03-07
识鱼 | 川纹笛鲷.渔业知识服务.2024-03-07
目录
概述
形态特征
栖息环境
生活习性
分布范围
繁殖方式
保护现状
主要价值
外部链接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