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恩桥俗名环桥,位于
苏州市吴江区七都镇望湖村,东西走向,据桥拱券题刻所载,建于明成化六年(1470年),由当地
皇甫姓等姓25户人家捐银72两建造。此桥距今虽已有500多年了
此桥距今虽已有500多年了,但基本保持原貌,除桥面石级经后人整修、局部改为
花岗石外,其余均是青石构筑(明代时,江南一带常用青石来造桥,因此石材为青石系明代桥梁的一大特征),桥长13.3米,宽2.5米,顶宽2.24米,甚是小巧玲珑,矢高3.05米,跨度为5.6米,矢跨比大于二分之一,堪属陡拱,有利于船只通行。桥的拱券采用典型的明代做法,分节并列砌置,券石之间用榫卯相接,上下错缝,券石横向则用“铁扁担”、腰铁连接,以增强券石之间的整体性。
洪恩桥南北两侧各有两只“桥耳朵”(系石),在其端面均雕刻着一种怪异的“吸水兽”,其模样为:宽鼻、突眼、阔嘴,额旁生角,腮边有爪,面目甚是狰狞可畏。明代
杨慎《
升庵外集》卷九五中云:“俗传龙生九子,不成龙,各有所好,
蚣蝮性好水,故立于桥柱”。洪恩桥上雕刻其,让其俯首向下,正视河心,寓意着欲使流水恬静安宁,不让河中妖孽兴风作浪,表达了当时人们辟邪灾、安居乐业的愿望。细看这雕刻,颇为精致,上部阴刻眼圈,两侧刻着双耳,阔嘴以弧线勾划,弧线下以小三角表示牙齿,额上刻曲线须毛,腮边则刻有两爪。为构造奇特的洪恩桥增添了些许艺术之美。
让人称奇的是,洪恩桥的桥基没有采用常见的木桩基和多层水盘石,而是将底盘石和
桥墩脚直接筑在
地基上,地基上纵横相间铺设一层长条青石,桥台就砌筑在这青石之上。这种做法颇为少见,与当地特有的土质有关。包括七都在内的
吴江区沿
太湖一带的土壤为小粉土,这种土壤呈颗粒状,非常细腻板结。洪恩桥正是利用了这种土壤,将之作为天然桥基,既省工省料,又保证质量,充分反映了当时造桥者的聪明才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