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聚龙
华中科技大学教授、博导
邓聚龙(1933年1月—2013年6月),出生于涟源市华中科技大学控制科学与工程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兼任英国灰色系统期刊(JOURNAL OF GREY SYSTEM)主编,荷兰国际期刊(Fuzzy Sets \u0026 Systems)以及罗马尼亚德国等国期刊编委。
人物简介
60年代提出“去余控制”理论,1982年提出灰色系统理论。出版专著10部,其中《灰色控制系统》1988年获国家科技专著二等奖,1995年被中国科技图书总公司评为畅销书。1998年获湖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至2001年共发表论文216篇。SCI连续三年(1991至1993年)检索。据“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的统计,1996年至1998年邓聚龙教授的灰色系统理论被引用533次,居全国之先。其论文多次SCI、SA、MR、EI、ISPT检索(其中SCI37次)。在科研方面:80年代先后完成了国家经委、国家计委、山西榆次市、老河口市等有关灰色系统的多项课题。80至90年代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八·五”科技攻关及国家教委博士点基金项目共4项。 1986至1998年获省部级以上奖励7次。先后赴法国(宇航中心)、美国(马里兰大学)、台湾省(中央大学、大同工学院……)进行讲学。“灰色系统”已收入中国大百科全书、系统科学辞典。
灰色系统理论及方法已广泛应用于工业、农业、环境、经济、社会、管理、军事、地震、交通、石油等领域。近年来应用灰色系统理论取得了突出的成效。其中黄河三角洲地形灰色预测可获效益30亿元,河北省病虫害预报15亿元。
人物生平
1933年,邓聚龙出生于涟源市县。他1955年华中工学院电机专业毕业后留校,转到自动控制工程系任教。读书期间,他十分重视数学课程的学习,并注意跟踪数学及相关科学领域的新思想、新发现,这无疑为他后来从事多变量系统控制问题的研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1965年,邓聚龙基于对国产T61 K 重型机床进给系统控制的科学实验,提出了"多变量系统去余控制理论"。他撰写的题为"多变量线性系统并联校正装置的一种综合方法"的学术论文在《自动化学报》第3卷第1期发表后,当时的苏联科学院对他的研究成果作了摘要介绍。20世纪70年代初期,在美国召开的控制理论国际会议上,"多变量系统去余控制"被作为一种具有代表性的方法给以肯定。
研究历程
1965年,加利福尼亚大学伯克利分校的扎德(L. A. Zadeh)教授提出了模糊集系统理论。邓聚龙开始积极关注扎德教授的工作,后来应邀担任过多种模糊数学期刊的编委。20世纪70年代中后期,我国改革开放的大潮风起云涌。为服务改革发展大计,邓聚龙教授在"经济系统预测、控制问题"研究方面投入了较多的精力。面对大量"部分信息已知,部分信息未知"的一类不确定性系统,如何找到一种有效的方法来描述其运行行为和演化机制?邓聚龙教授和他的同事进行了十分艰辛而又卓有成效的探索。
1982年,北荷兰出版公司出版的《系统与控制通讯》(Systems \u0026 Control Letters)杂志刊载了中国学者邓聚龙教授的第一篇灰色系统论文"灰色系统的控制问题"(The Control Problems of Grey Systems);同年,《华中工学院学报》刊载了邓聚龙教授的第一篇中文灰色系统论文"灰色控制系统"。这两篇开创性论文的公开发表,标志着灰色系统理论这一新兴横断学科的问世。当时的《系统与控制通讯》主编、哈佛大学著名学者布洛基(R.W. Brockett)教授转给邓聚龙教授匿名审稿人对"灰色系统的控制问题"一文的评价:"这篇文章所有内容都是新的,灰色系统一词属于首创"。
社会地位
灰色系统理论诞生后,立即受到国内外学术界和广大实际工作者的积极关注,不少著名学者和专家给予充分肯定和大力支持,许多中青年学者纷纷加入灰色系统理论研究行列,以极大的热情开展理论探索及在不同领域中的应用研究工作。灰色系统理论在众多科学领域中的成功应用,尤其是在全国各地经济区划和区域发展战略规划研究和制订过程中的大量应用,使其能够在很短的时间内迅速奠定了一门新学科的学术地位,其蓬勃生机和广阔发展前景也日益为社会各界所认识。
据检索,邓聚龙教授的论著被国内外学者引用达2.8万次。2007年,在首届IEEE灰色系统与智能服务国际会议上,邓聚龙教授荣获灰色系统理论创始人奖;2011年,在系统与控制世界组织(WOSC)第15届年会上,邓聚龙教授当选系统与控制世界组织(WOSC)荣誉会士。
参考资料

Warning: Invalid argument supplied for foreach() in /www/wwwroot/newbaike1.com/id.php on line 362
目录
概述
人物简介
人物生平
研究历程
社会地位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