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黯
唐朝文学家
陈黯(约805-877),字希儒,号昌晦,别称场老,是唐朝时期的文学家。他自幼聪颖,十岁便能吟诗作文,才华横溢。十三岁时,因应对清源县令的嘲讽而名声大噪。他的主要作品包括《代河湟父老奏》,表达了对朝廷收复失地的期望。
人物经历
陈黯出生于泉州南安,父亲早逝,他对母亲极为孝顺。他在十岁时已经能够创作诗歌,到了十三岁,因为一次巧妙的回答而闻名乡里。当时,一位清源县令嘲笑他脸上有痘痕,他随即写下了一首诗回应,展现了非凡的机智。尽管如此,他在四十岁之后多次参加科举考试却都未能成功。晚年生活贫困,最终选择在金榜山麓隐居。他的诗文作品丰富,但大部分都已经散佚。现存的作品收录在《全唐文》中,共有十篇。他的著作《文集》共五卷,流传至今。
隐居之地
陈黯的隐居之处位于厦门金榜公园北侧山腰的一块名为“玉笏”的石头下方。这个地方是一处天然形成的石室,长约为二十米,宽大约十米,内部最高的地方高度达到四点五米。1995年,厦门市人民政府出资修复了这个地点,并安置了陈黯的石雕像。此外,在入口处的巨大岩石上还雕刻着“钓隐”二字。陈黯作为晚唐著名的文人,也是迁居厦门岛的“南陈北薛”家族的一员。目前,这个遗址被列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主要作品
陈黯的主要作品之一是《代河湟父老奏》,在这篇奏章中,他代表河湟地区的居民向皇帝提出了请求,希望朝廷能够采取行动收复失去的土地。他认为,这些地区虽然暂时处于外族统治之下,但是当地人民始终保持着回归中原的愿望。他还比较了历史上不同王朝对待边境问题的态度,认为唐朝的做法最为恰当。他建议皇帝应该派遣有能力的将领去收复领土,并提出了一些具体的策略。这篇奏章不仅反映了陈黯的政治见解,也体现了他对国家统一的强烈愿望。
参考资料
列传.厦门市图书馆.2024-08-13
陈黯隐居石室.厦门市人民政府.2024-08-13
目录
概述
人物经历
隐居之地
主要作品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