咸安宫位于西华门内,清内务府在宫内为三旗子弟及景山官学中之优秀者而开设的官学设于此,称咸安宫官学。咸安宫初名咸熙宫,后又为宝蕴楼。民国初期,1914年在咸安宫成立了古物陈列所。咸安宫大门门内就是宝蕴楼,门殿内还有一座卷棚硬山顶的
耳房,咸安门东侧是
武英殿。
清雍正七年(1729年)在宫内设官学,原址位于
寿康宫后、长庚门内的咸安宫,为明代建筑,
天启年间客氏曾居之。清康熙二十一年(1682年)改建。
康熙时废太子
爱新觉罗·胤礽曾禁锢于此。
雍正六年(1728年)奉旨:咸安宫见在空闲,著设立官学。七年,
咸安宫内修理读书房三所。
乾隆十六年(1751年),咸安宫改建后称
寿安宫,为皇太后、妃等居住之所。将咸安宫
官学移至西华门内、
武英殿西,尚衣监处,后因尚衣监年久失修,房屋倾圯,二十五年(1760年)在尚衣监西边为咸安宫官学新建校舍,门三间,门内
影壁一座,内为三进院,每进院正房三间,东西厢房各三间,共有房二十七间。新建校舍依官学的名称仍命名为咸安宫。
1914年6月2日,咸安宫门及宝蕴楼东西配楼等工程正式开工,1915年6月竣工。主要建筑包括咸安宫门、宝蕴楼、东西配楼,共建造房屋53间。宝蕴楼自1915年建成以来,长期作为文物库房使用,已历经百年风雨。2013年底,
故宫博物院对楼体周身及内部进行了修缮。2015年修葺完工,其职能从文物存放处变成了展厅,定期向公众开放。
咸安宫闲置多年后,于清
雍正七年(1729年)进行修葺,改为官学堂,招收
内务府三旗(正黄、镶黄、正白)子弟及景山官学中的优秀学生,委派翰林负责教习,教授内容有
满语、
文言文、骑射等。因学舍设在咸安宫,故命名为“咸安宫官学”。
雍正帝将咸安宫官学视为宗室和八旗子弟的成材之地,学子们待遇优厚,每人每天补助伙食肉菜银五钱、米一升多,每人每月发银二两。至雍正十二年(1734),咸安宫官学第一期毕业生中有4人考中
举人副榜,23人考中生员补廪。
乾隆十六年(1751年),
爱新觉罗·弘历为给母亲
孝圣宪皇后做六十大寿,将咸安宫改建为
寿安宫,原咸安宫官学则向南移至西华门内、
武英殿西侧的尚衣监处。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因尚衣监年久失修,房屋倾圮,咸安宫官学再向西移至西华门内北边,即今天宝蕴楼所处的位置。
新建官学学舍仍以“咸安宫”命名,宫内悬挂
雍正六年建学谕旨,乾隆帝特令词臣为新学舍撰拟对联:“行庆恩涤,阳春资发育;右文典重,云汉仰昭回”。学舍主要建筑有门楼一座,名为咸安门,往北影壁一座,再往北为前、中、后三进院落,每院正房三间,东西厢房各三间,共辟学舍二十七间。
在
雍正、
乾隆,咸安宫官学走出许多名将重臣,大名鼎鼎的
和珅即曾就读于此。和珅于乾隆二十四年(1759年)考入咸安宫官学。
爱新觉罗·颙琰二十四年(1819年),占用咸安宫后两层殿负责编篡《
皇清文颖》的文颖馆被火焚毁,此后未重建。咸安宫主体的三进院落仅剩下最南端的第一进院落,即咸安门、咸安宫、东西配殿,其中咸安宫面阔五间,东西配殿面阔三间。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
官学迁出咸安宫。
从外观上看,宝蕴楼的整体建筑简洁。三座楼均采用城砖砌筑墙身,外墙面抹饰水泥,并划出规整的横矩形格,再刷红浆,窗子窄长,所有窗户的线脚均饰白色,与红色墙身恰成对照。北楼大门最上方设有阁楼,阁楼山墙上镶嵌一块石质
匾额“宝蕴楼”。楼阁山墙东、西两侧的
壁柱上有一对卧狮。
《故宫史话》记载:“
寿安宫位于内廷外,西路寿康宫以北,
英华殿以南。始建于明代,初名咸熙宫,嘉靖四年(1525年)改称咸安宫,
朱由校皇帝奶娘客氏曾居住于此。清康熙二十一年(1682年)咸安宫被改建,废太子
爱新觉罗·胤礽曾禁锢于此。
雍正继位后,将胤礽从咸安宫迁居到
祁县郑家庄。”
据《
八旗通志》载,
雍正帝于六年(1728)十一月下旨:长庚门北侧的咸安宫有大量房屋空闲,且有射箭之处,鉴于现有景山
官学生功课不专,且为了培养
内务府三旗(镶黄、正黄、正白)中的优秀子弟,要求成立官学(官办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