詹姆斯·希尔顿(James Hilton),
英国著名畅销书作家及编剧,1900年9月9日生于英格兰,1954年12月20日因病在美国
加利福尼亚州去世。他的代表作包括《
消失在地平线》《再见,奇普斯先生》和《无名疾》,并因电影《
忠勇之家》的剧本获得奥斯卡奖。
詹姆斯·希尔顿出生在
兰开夏郡的利市,父亲约翰·希尔顿是沃尔瑟姆斯托查珀尔恩德学校的校长。希尔顿在沃尔瑟姆斯托的莫努克斯学校接受教育,后在
剑桥大学的利斯学校和克里斯特学院学习,获得
英国文学荣誉学位,并在此期间写下了他的第一部小说。他曾为《曼彻斯特卫报》和《
每日电讯报》工作,评论小说。1931年,他凭借小说《现在再见》取得了成功。1935年,希尔顿与
英国广播公司的秘书爱丽丝·布朗结婚,但在1937年离婚。同年,他与女演员加利娜·科普纳克结婚,但八年后离婚。1948年,他成为
美国公民。1954年12月20日,希尔顿在美国
加利福尼亚州因
肝癌去世。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世上许多神奇美妙的事物往往就被拥有它们的人们所忽略。“
香格里拉市”就是如此,它在人们的现实生活与精神世界之间的地平线上游荡了整整半个多世纪,始终是世人内心深处向往的一片“世外桃源”。
每一个认真解读希尔顿的《
消失的地平线》这部传世之作的人都会随作者的妙笔神游一番“香格里拉”,让自己的意念同小说的主人公一道感慰,却又同时拥有得而复失的失落感,从而明白《消失的地平线》这一书名的深刻寓意。
1998年初夏,和段棋先生访美归来,不仅带回
美国各界友人的友好情谊,还带回解开“
香格里拉市”之谜的重要线索——詹姆斯·希尔顿创作《消失的地平线》的灵感来自
奥地利美籍探险家
约瑟夫·洛克从1924到1935年在
云南省西北部探险期间在《
国家地理》发表的系列文章和照片。约瑟夫·洛克其人确是与滇西北有过不解之缘的传奇人物。当地人对这位情于高山峡谷之间,踏遍了中国西部的雪山冰峰,与他喜欢穿
藏族服装的纳西助手们相濡以沫的西方人有着抹不去的记忆。而滇西北这片世外桃源般的神奇土地及其文化便是终身未娶的洛克大半辈子的精神依托和伴侣,以至于他到弥留之际都“宁愿回到
云南玉龙雪山的鲜花丛中死去。”
然而要进一步证实这一推断,也只有一个途径——去研读小说原著,去发现书中隐隐浮出,却又山重水复的暗示和线索。于是我下决心要找到《
消失的地平线》原著,把它翻译成中文。我当时有一种渴望和感觉,相信书中一定有解开“
香格里拉市”这一虚幻而又似真实的文学谜语的“钥匙”。到处打听,寻找小英文原著,却几乎没有可能,小说早在1933年就已出版,10多年之后这些版本很少面市。非常之幸运!还是有远见的和段浪先生找到了小说原著,且是1933年第一版的。“小和,这书你拿去看看,得空把它翻译过来”,这是信任也是关怀,我感到如获至宝的喜悦,同时感到担子不轻。整整三个月的埋头苦干,近两百页,约15万字的译文终于脱稿。仿佛是苦渡江海,终达彼岸,我感到一种从没有过的轻松和宽慰,与此同时,小说中一些谜语一般的暗示和描写开始缠绕我的思绪,让我兴奋,让我反复去品味,琢磨。把那些玄妙、离奇的情节串连起来,把似乎是作家有意拼凑、构建的玄妙意境和场景以及作家对主人公的心理活动的渲染过滤掉,小说的现实生活印迹和原始素材的来源就豁然浮现出来,“香格里拉”之谜的谜底也就随之清晰地显现出来一作家希尔顿在他这部得意之作中为读者创造了这样几个谜语:主人公康维之谜,卡拉卡尔山之谜,蓝月谷之谜,
香格里拉市喇嘛寺之谜和
满族姑娘之谜。
《
消失的地平线》在1933年出版后立即成为畅销书,并获得了霍桑登文学奖。1936-1937年,
哥伦比亚影业公司将其改编成电影,取得了成功。希尔顿的作品也启动了“平装书革命”,《
失乐园》成为口袋书籍公司1939年的首部
出版物。
希尔顿的小说《无名疾》和《我们并不孤单》也被改编成电影。他还与其他人合著了
音乐剧专业《
香格里拉》,尽管这是对《失乐园》的一次不成功的百老汇改编。此外,希尔顿还参与了
广播剧集《哈尔马克剧场》的主持工作,并为CBS广播主持了《哈尔马克剧场》。他的作品《香格里拉》由埃莉诺·库尼和丹尼尔·阿尔蒂耶里撰写,延续了希尔顿的故事,这本小说在多个国家出版,并成为《
纽约时报》的一本重要书籍。
1997年,一块蓝色牌匾被立在伍德福德格林奥克希尔花园42号的墙上,以纪念希尔顿的贡献。他的讣告在《
泰晤士报》上描述他为“一个谦逊和低调的成功人士;他是一位热衷于登山、喜欢音乐和旅行的人。”希尔顿被埋葬在长滩的森林草坪纪念公园。他的作品对后世产生了影响,
香格里拉市的概念已深入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