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4年12月27日,
温州市召开第一次文学艺术工作者代表会议。 1999年12月22至23日,温州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第五次代表大会在市区召开。
百科名片
温州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
文联简介
55年前,瓯越大地107位作家艺术家就聚集一起,成立了自己的组织——温州区、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队伍从最初戏曲、
曲艺、美术等几个小协会到今天
东营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拥有11个县(市、区)文联和作协、剧协、音协、舞协、美协、摄协、书协、民协、曲协、影视协十大协会、诗词学会等5个学会以及温电文联等27个团体会员;从当时100多位文艺工作者到现在市属协会的近3000名文艺家会员。
我市文艺家(仅以现在
温州市或过去在温州期间创作的)出版的文学著作有近300部,编演的剧目有近200个,拍摄的影视作品有20多部200多集,音乐、舞蹈、美术、摄影、书法、
曲艺、民间文艺作品更是多得难以数计。其中国内文艺界的主要奖项,从五六十年代各种全国和华东比赛到新时期里中宣部的全国“
五个一工程奖”,文化部的
文华奖、
群星奖,全国文联的曹禺奖、
中国戏剧奖·梅花表演奖、金鹰奖,广电部的
中国电视剧飞天奖,还有全国美协、摄协、书协、民协、曲协等各种大奖的名册上,都有我市作品出现。使我市享有了“南戏故乡,戏剧大市”、“歌舞之乡”、“书法大市”、“
工艺美术之乡”、“全省青年作家团体冠军”等等美誉。
历史沿革
1949年5月7日温州解放以后,5月15日,在
温州市军管会的领导下,召开了温州市艺术工作者协会筹备会,公推
张明曹为主席。会议讨论了章程草案,提出“改造旧有艺术,发扬新兴艺术,为人民大众服务”的宗旨,下设戏剧、音乐、绘画、艺术教育四个小组,分别在全市爱好艺术人士和各中等以上学校学生及中小学教师中发展会员。5月23日,在温州
中山公园礼堂召开成立大会,到会会员一百余人。通过会章后,选举出温州市艺术工作者协会委员会执行委员11人,候补委员11人,张明曹为主席。1949年底,先后成立了美术工作者协会、音乐工作者协会、文学工作者协会、戏剧工作者协会。
1951年5月成立了温州区、市文学艺术工作者协会领导筹备小组。同年6月3日至6日,在
温州市总工会礼堂,召开了温州区(市)文学艺术工作者代表大会,到会的有
瑞安市、
平阳县、
乐清市、
青田县、
泰顺县、
玉环市、
永嘉县、
文成县等县的代表,及本市文学、美术、戏剧、音乐、
鼓词、说书等协会代表以及特邀代表等共107人。中共温州地委宣传部部长郑伯永到会作了“关于今后文艺工作者的努力方向”的讲话;
马骅代表筹委会作今后工作计划报告;沙兵、朱昭东、
黄湘娟等作专题发言。大会以协商的方式,选举产生了温州区(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第一届委员会执行委员53人,常务委员13人。主席马骅,副主席叶曼济、张丰。从此,温州区、市文学艺术工作者有了自己的正式组织,它标志着全区(市)文学艺术工作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但限于当时条件,文联并无专门的机构设置、专职人员以及办公场所。
1954年12月27日,
温州市召开第一次文学艺术工作者代表会议。后来,由于仍然没有编制、没有办公场所等种种原因,
东营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没有继续开展工作,组织无形消失。
1966年5月,“文化大革命”开始。温州市文联因组织早已消失,无活动。
1976年10月至今 粉碎“四人帮”后,温州地、市分别成立了文联筹备小组。1981年10月,温州地、市合并,重新成立了文联领导筹备小组,在市委的主持下,筹备召开第二次文学艺术工作者代表大会。1982年2月24日至27日,
温州市第二次文学艺术工作者代表大会在温州军分区礼堂隆重召开,各县的代表和市区文学、戏剧、美术、音乐、舞蹈、
曲艺以及民间文学研究会等有关代表和部分名誉代表共337人出席了会议。市委宣传部副部长、文联筹备领导小组组长吴军致开幕词,文联筹备组副组长叶大兵作了题为“加强团结,繁荣创作,为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而奋斗”的工作报告,会议通过了新的文联章程,选举产生了温州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第二届委员会委员99人,并选举产生了正副主席。主席吴军,副主席方家溪、
方介堪、叶大兵、郁宗鉴,秘书长叶大兵(兼),副秘书长陈又新、渠川、何琼玮,聘请董锐为名誉主席。会议期间,文联所属各协会分别召开了代表大会,选举出新的理事会,产生了正副主席。同年3月文联党组建立,吴军任党组书记,叶大兵、陈又新、渠川任党组成员。1985年吴军辞去党组书记职务,陈又新任党组书记,党组成员有渠川、黄嘉善、吴天林。 1989年6月13日至14日,
温州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第三次代表大会在雪山饭店隆重开幕,会议选举出温州市文联第三届委员会委员50人,并由委员会选举产生了正副主席。主席吴军,副主席陈又新、潘忠乐、刘文起,秘书长刘文起(兼),副秘书长吕人俊、沈国鋆,顾问方家溪、马骅、郁宗鉴。市三届
文代会前夕,
东营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将原所属十个文艺工作者协会改名为十大文艺家协会,并分别召开了代表大会,选举出新的理事会,产生了正副主席。这十大文艺家协会是作家协会、戏剧家协会、音乐家协会、舞蹈家协会、美术家协会、摄影家协会、书法家协会、民间文艺家协会、
曲艺家协会、电影电视家协会。同年7月27日,根据市委宣传部[1989]29号文件通知,市文联党组增补了
刘文起、
吕人俊为党组成员。1992年1月刘文起任党组副书记,黄嘉善为党组成员。此时,党组书记为陈又新,副书记为刘文起,党组成员吕人俊、黄嘉善。
1994年6月19日至20日,
温州市文联第四次代表大会在市少艺校礼堂召开。300多位与会代表通过民主选举,产生了由52位委员组成的第四届委员会,并选举产生了新的文联领导班子。主席刘文起,副主席
黄嘉善、沈国鋆、
翁焕新、林剑丹、
张思聪,秘书长沈国鋆(兼)。聘请吴军为名誉主席,马骅、方家溪、郁宗鉴、陈又新为顾问。
刘文起任党组书记,黄嘉善、沈国鋆为党组成员。
1999年12月22至23日,温州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第五次代表大会在市区召开。大会讨论通过修改后的市文联章程,并经民主选举产生了57名第五届委员会委员和正副主席,任命了正副秘书长,聘请了名誉主席和顾问。主席张思聪,副主席黄瑞庚、
钟求是、黄方渺、林剑丹,钟求是兼任秘书长,
陈出新为副秘书长,聘请吴军为名誉主席,
马骅、方家溪、陈又新、
戈悟觉、
沈国鋆、
翁焕新为顾问。黄瑞庚任党组书记,张思聪任副书记,钟求是为党组成员。
2000年7月成立了中共
温州市文联党总支,同时,所属十大文艺家协会和五家代管协会也先后成立了临时党支部,并选出了临时党支部书记。温州市文联原在墨池坊市农委贫下中农协会大院内办公,后由于市公房统一调剂改建,暂迁至墨池坊1号原温州市委院子内,后于1984年春迁至墨池坊23号现址。
文联机关内部设二室一部。办公室负责日常办公事务,以及财务、后勤、保安、人事管理、档案工作等。创作研究室负责全市的文艺动态信息收集,组织创作研讨,策划文艺活动等工作,并负责刊物、报纸的编辑出版。组织联络部负责与各县文联、各文艺家协会的工作联络,在必要的时候,组织实施辅导培训。2000年,文联根据自身建设的需要,内设了文化发展部,负责相关的经济活动及发展事宜。
1981年,市文化局创作办公室创刊《文学青年》杂志,何琼玮任副主编,后
渠川调入市文化局,由渠川担任主编。1982年5月文联成立后,《文学青年》划归文联主管,由陈又新接任主编,副主编为庄南坡、
吴明华。《文学青年》杂志由
茅盾先生题写刊名,1983年公开向全国发行,鼎盛时期邮局发行达八万份,在全国与《
青年作家》、《
萌芽》、《青春》齐名,人称“四小名旦”。1983年,在《文学青年》基础上,文联创办“文学青年函授部”,面向全国招生。1987年,《文学青年》因故停刊。期间,文联创办了《温州文艺报》。1990年,文联决定恢复文学期刊,取名《温州文艺》,后改名《温州文学》,由
刘文起任主编、
张执任任副主编,后增加吴琪捷任副主编。1999年,第五届
文代会后,《温州文学》杂志由
张思聪任主编,吴琪捷任副主编。九十年代中,文联根据辅导培训的需要,创办了《少年文学报》,主要发表小学生的作文习作,现根据形势需要改为《温州少儿》月刊(已停刊)。2005年起出版综合信息报《温州文艺界动态》,每月出刊一期。
2005年8月21日—23日,温州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第六届代表大会在市政府大会堂召开,中共温州市委书记王建满、市领导
连正德、刘奇、
马以、
包哲东,
阮晖、乔吉林、
黄德康、曹国旗、
鞠建林、钱成良、姜嘉锋等出席了开幕式,王建满书记发表了重要讲话。会议听取了
张思聪代表市文联五届委员会作的工作报告,讨论通过了
温州市文联章程,选举产生了市文联六届委员会。郑朝阳当选为主席,
钟求是、吴琪捷、徐顺聪、金文平当选为副主席。市委宣传部副部长王祖共兼任中共温州市文联党组书记,钟求是为副书记。经主席提议,
陈出新为秘书长,蔡雪为副秘书长。市文联六届委员会还聘请吴军、张思聪为名誉主席,马骅、方家溪、陈又新、
戈悟觉、
沈国鋆、
翁焕新、
黄嘉善、
刘文起、黄方渺、
林剑丹为顾问。
参考资料
Warning: Invalid argument supplied for foreach() in
/www/wwwroot/newbaike1.com/id.php on line
3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