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康(1902-1992),
江都区人,中国现代古希腊哲学学科的奠基人和开拓者,同时也是一位哲学家和哲学史家。1992年,陈康先生在
加利福尼亚州奥克斯纳市逝世。
1924年考入
东南大学预科,后进入哲学系深造,师从
汤用彤、
方东美等名师。1929年毕业后,赴英国伦敦大学学习哲学,随后转至
德国柏林大学深造,师从耶格(Werner Jaeger)、
哈特曼(Nicolai Hartman)、斯登泽尔(Julius Stenzel)等,专攻哲学、古希腊文、拉丁文,并以论文《亚里士多德的分离问题》(Das Chrorismos-Problem bei Aristoteles)获得哲学博士学位。
中国抗日战争结束后,陈康在北京大学任教一年,随后受
方东美先生推荐,转至南京大学任教。1948年,他随方先生前往台湾,在台湾大学哲学系任职。1958年,作为中国哲学会代表参加了在
意大利威尼斯举行的第12届国际哲学会议,并在会后前往
普林斯顿大学研究。由于台湾大学未发下聘书,陈康先生决定留在美国,接受了艾默瑞(Emory)大学的聘书。此后,他先后在
加利福尼亚大学、
德克萨斯大学、
哈佛大学、
纽约大学、
南佛罗里达大学等校任教,专注于
亚里士多德的研究,并发表了多篇著作和论文,如《Sophia The Science Aristotle Sought》(1976)、《Acquiring Knowledge of the Ideas》(1992)等,被誉为“当今亚里士多德学的世界第一权威”。陈康先生的学术成就得到了国际学界的认可,特别是在
牛津大学访问学者道茨(Eric Robertson Dodds)教授将其博士论文《柏拉图巴门尼德斯篇注释》翻译并发表在《古典学季刊》后。
他在《陈康哲学论文集》中强调了研究方法的重要性,主张在研究前人思想时应以原著为根据,不混淆
逻辑与历史,研究问题时以事物的实况为准,不唯权威的定论是从。他的研究方法和对
亚里士多德哲学的深入分析,尤其是对
柏拉图理念的目的论解读和亚里士多德哲学的统一性见解,显示了他在古文字校刊、词句释义和历史考证方面的研究。陈康先生的著作《Sophia: Science Aristotle Sought》概括了他毕生对亚里士多德哲学的研究成果,展现了中国人在学术方面的能力。
陈康先生对柏拉图与亚里士多德哲学有深入的研究。他认为柏拉图的理念是目的论的,是个别事物追求的目的,而亚里士多德并未将柏拉图的哲学说成是个别本物同理念相分离,这一点上他们的见解是统一的。陈康先生的哲学思想受到了
德国现代哲学家尼古拉•哈特曼的显著影响。他的主要著作包括《智慧——亚里士多德寻求的学问》《论希腊哲学》等,以及多篇有关希腊哲学的
德语、英文及中文论文,这些论文大多编入了《
陈康:论希腊哲学》一书中。他的译作《柏拉图巴曼尼得斯篇》译注,以及1985年在台湾出版的《陈康哲学论文集》,都极受西方同行学者的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