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含光
中国古今楷书名家之一
陈含光(1879-1957),江苏扬州人,清光绪举人,后官至道员,祖籍仪征市,名延韡,号移孙,后改含光,以字行,别号淮海地区。为淮扬世家,诗书画并称三绝,近世作者罕与其匹,山水师明清诸家,中原地区古今楷书名家之一,现代著名的书画家,文学、史学家。上世纪20年代被誉为光、宣诗坛108将之一。陈含光,善篆书,习吴天发神签碑,功力深厚,颇得其髓,著有自写景印本,含光诗存,含光文存。陈含光在书画上也有过人天赋,画以山水为佳,意境清幽深远,带有浓厚文人气息;陈含光的篆书秀劲挺拔、净无芥尘,更是炉火纯青,风姿如大家闺秀,无一笔拖泥带水,尾笔如锥,似衣带曳地,同时也兼有力挺刚劲,浑厚秀拔,洁净古朴,具有浓厚自然的金石味终臻穷而后工、自成一家的境界。与吴昌硕黄宾虹林散之齐白石为至交,评论家认为他的书画作品可与张大千媲美。
人物生平
清光绪五年(1879)生于世代为官的书香门第。其父陈重庆乃扬州市名流,清光绪年间举人,以诗书名进,为官至道员
陈含光为陈重庆次子,自幼聪颖,读经书、涉猎百家。曾受业于松江区刘让木。10岁能赋诗,16岁以第一名入选秀才,清光绪二十八年(1902)中举后授拔贡,京朝大吏推荐他为内阁中书,但是他无意仕途,拒不入朝。
民国初年袁世凯政府设立“清史馆”编《清史稿》,陈含光被推荐为江苏省代表出席民国第一届议会,当时他以学识渊博进入清史馆,与缪荃孙杨度等纂修《清史稿》。陈含光在清史馆呆了两年,不愿和仇恨革命的遗老们著述这部史书,于是毅然辞职回扬州市,从此隐居扬州,以诗书画自娱。
1935年受聘任教于扬州国学专修学校,授骈体文。因讲解精彩,学生为之倾倒。虽讲课酬金微薄,却从不缺课。日军侵占扬州时,其深居简出,一再拒绝日伪政府宴请,以卖书画度日。刻闲章自称“沦隐者”。曾恭史可法墓,撰《吊明史阁部文》。遇日军强索字画,则事先毁笔、破砚、裂纸以避。日军投降后,书联“八年坚卧,一旦升平”庆贺。不久,被遴选为江都区临时参议会议员,应邀主持江都文献会及公款公产管理处。
1948年随子迁台北市,至病逝。陈含光书法苍劲秀拔,独辟蹊径。其画以山水为佳,意境深远。著有《人外庐文集》二册,《含光诗乙集》上、下册,《台游诗草》一册,《含光骈体文稿》,《读史随笔》等。
陈含光自北京“清史馆”回扬州市以后,一直是扬州文化界重量级人物。与康有为谭嗣同于右任等相识,与王国维、李审言、刘师培辜鸿铭是知音,与吴昌硕黄宾虹林散之齐白石等为至交,更与朱自清论诗,为忘年交。后人汤杰在《广陵春秋》第三辑中撰文《陈含光与朱自清论诗》,有详尽叙述。
故居
提起湾子街“石牌楼七号”,诸多老扬州知道,这是“汉庐”所在,也就是著名浅刻名家黄汉侯先生的故居。其实,石牌楼七号是一座复合式大院,里面不只住过黄汉侯先生,也曾住过“冶春后社”的中坚人物、扬州著名书画硕儒陈含光先生。石牌楼七号,朝着巷口的红砖门楼,斑驳的墙体毫不掩饰岁月侵蚀的痕迹。门楣上一根粗壮的木头过梁,虽负重压,依然坚挺在静好的岁月里。过梁上雕刻“石牌楼七号”,虽蒙尘埃,苍劲俊逸的楷书字迹依旧清晰可辨。进石牌楼七号,门朝北的第一进四合院,即是陈含光旧居。两扇高大的木门,在冬日里萧瑟地半开着,一阵北风吹过,门随风动,发出沉闷的嘎吱声,仿若京剧里迂回低奏的喑哑胡琴。跨过高高的木门槛,迎面是木板壁隔开的小院,小院的左手边便是陈含光先生的书房兼画室。
扬州市诗人组织“惜馀春”茶馆(原址在教场),“冶春后社”诗人常在这里聚会,陈含光便是其中的主要人物之一。这个诗人社团从某种意义上讲,是扬州历史上最有成就的文学创作群体之一,虽是区 域性的,但成就是全国性的,它的影响遍及世界华人,是一个风流无比的文人团体。“冶春后社”诗人属于清末民初觉悟了的具有反叛精神的一代文人。在这个团体里,陈含光不以财富、门第自居,花晨月夕,陈含光常与文朋诗友们凑份子在一起以诗酒聚。
墨宝
如今,扬州市许多著名旅游景点都留有陈含光墨宝。史可法纪念馆前著名楹联:“数点梅花亡国泪,二分明月故臣心”即为张尔撰,陈含光书。其石刻“贞烈耿六姑传”,仍然嵌于耿家巷青囊旧屋内,是扬州唯一保留至今的家庭牌坊。汪氏小苑里“春晖室”中的对联“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堪称陈含光先生的绝世之作。
参考资料

Warning: Invalid argument supplied for foreach() in /www/wwwroot/newbaike1.com/id.php on line 362
目录
概述
人物生平
故居
墨宝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