聂乐信
聂乐信
民国6年(1917年),聂乐信与柏卫牧师在大孤山北关建基督教礼拜堂,时称“丹国楼”。民国18年(1929年),聂乐信加入中国籍。 1960年7月,聂乐信病逝,安葬于大孤山下,终年89岁。
人物简介
女,原名艾伦·聂乐希思,又名聂玉铭。1871年7月17日,生于西班牙依尼卡,生后即受洗礼加入基督教。不久,随父迁回丹麦。8岁入学,因家贫,以卖唱、做工助读。后以优异成绩毕业于丹麦护土专科学校。清光绪二十二年王月(1896年4月),受丹麦基督教传导协会派遣,到中原地区协助先期到达辽南地区的柏卫牧师夫妇施医布教。后在北京学习两年汉语。光绪二十四年十月(1898年11月)到达东港市大孤山,为贫困患者免费诊疗,日求诊者多达百人。之后,她收养三名流落街头女孤儿。光绪二十七年,她聘请教师为收养的孤儿授课。光绪三十四年创办崇正女子小学。民国元年(1912年),创办崇正贫民救济所,收养一批无家可归的妇女,组织她们从事编织、刺绣生产。民国2年,用教会的资助金和自筹金,为收养的妇女建厂房和宿舍,安排其就业和食宿。民国4年,创办一年制保姆学院。还设幼儿园,解决女工子女入学问题。民国6年(1917年),聂乐信与柏卫牧师在大孤山北关建基督教礼拜堂,时称“丹国楼”。每逢星期日上午,由聂乐信主讲《圣经》。民国9年春,在大孤山北关基督教墓地西侧建托老所,收留五六名无亲可投的老人看护墓地、养鸡种菜,安度晚年。至年末,以大孤山为中心,在庄河市丹东市两县的9个乡镇设立分会点,教徒达1311人。民国14年,她先后编译出版《基督教五要选读》、《基督教五要便览》、《圣经易记》等书,并作为课本供教徒和学生学习使用。民国16年,崇正女校发展成综合性学校,内设幼儿园、初小、高小、初中、保姆院、师范班等。学生来自省内及吉林省黑龙江省。校长由聂乐信担任。民国17年,创办崇正贫民救济所,设农作部,购置土地,收养无家无业的夫、寡妇、孤儿和残废人,组织他们耕种农田,经营苇塘、果园和饲养鸡、猪、奶牛等。民国18年(1929年),聂乐信加入中国籍。丹麦牧师柏卫特意为她主持庆贺仪式,地方各界代表抬着“名扬中外”的金字横匾祝贺。史料记载,她入籍后为“事业之兴,忠诚不渝,昼夜操劳,事必亲躬”。并将丹麦教会发给他年薪1400元(现大洋)全部捐赠给慈善事业。她生活俭朴,双手不离针织,日常费用靠自食其力。1938年,聂乐信创办的各项事业达到最兴盛的时期。崇正文校学生发展到417人,有教师18人,学校各项建筑占地7300平方米;崇政贫民救济所收养370人,其中寡妇3人,无家可归的妇女10人,孤儿17人,老弱残疾5人,有厂房和住宅订5间。1942年,日伪当局强制崇正女校师生晨起遥拜日本天照大神”,聂乐信以基督教“笃信雅威,不拜他神”为由加以拒绝。因而学校被强制接管,更名为安东省大孤山国民高等学校。1946年,柏卫等三名丹麦牧师相约回国,聂乐信表示:“我是中国人,我不离开中国”。1947年,东港市实行土地改革,崇正救济所、托老所的房地产分给被收养者和附近群众,分给聂乐信一座教堂、四头奶牛和一部分果园。土改后,她看到劳苦群众丰衣足食,安居乐业,深感快慰。聂乐信平素喜爱花草树木,居室周围栽满玉兰、丁香和各种果树。她生前从丹麦引进的黄杏,经与当地杏树嫁接而结出的孤山杏梅,果实硕大甜美,为闻名遐迩的水果珍品。1960年7月,聂乐信病逝,安葬于大孤山下,终年89岁。
参考资料

Warning: Invalid argument supplied for foreach() in /www/wwwroot/newbaike1.com/id.php on line 362
目录
概述
人物简介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