雌螈是一种
两栖动物,其特征包括头部略扁平,呈
梯形,吻端平切,头侧有腺质脊棱;唇褶极发达。皮肤较粗糙,遍布小痣粒,前后肢贴体相对时,指、趾末端能触及对方掌部;具有四指和五趾,且均有缘膜覆盖。尾部短于头体长度,鳍褶较薄。背部呈现棕褐色,带有三行土黄色纵纹。雄螈尾部中段和后段有紫红色斑块,腹部有
橙色斑块。主要分布在
贵州省(
雷山县、
梵净山)和
湖南省(西南部),生活在海拔500米至1800米的森林茂密的小型山溪中,偶尔也会出现在溪边静水池中。它们通常在4月底产卵,卵单粒粘附在石缝内,胶囊形状椭圆,动物极棕色,植物极乳白色。雌螈以水生昆虫、
鞘翅目美国白灯蛾、虾类和
蝌蚪等为食。
雌螈的全长范围在131毫米至154毫米之间。头部扁平,呈
梯形,吻端平直,头部两侧有腺质脊棱。唇褶非常发达,犁骨齿列呈“∧”字形。皮肤表面粗糙,散布着许多小痣粒,这些痣粒位于不规则的沟纹之间。当前后肢紧贴身体时,手指和脚趾能够自然接触对方的
手掌部位。四肢各有四个指头和五个脚趾,所有指头和脚趾都具有宽阔的缘膜。尾巴比头部和躯干短,鳍褶相对较薄。背侧颜色为棕褐色,有三条纵向的黄土色条纹。雄螈的尾巴中部和后部有紫色斑点,腹部有
橙色斑点。
大多数雌螈成体以陆栖为主,喜欢居住在土洞里。它们通过体内受精的方式繁殖后代。已知的雌螈种类大约有30种,广泛分布于
北美洲的
阿拉斯加州东南部至
墨西哥高原地区。春季繁殖季节,雌螈会进入水塘或溪流中产卵,少数种类会在秋季在陆地上产卵。冬季降雨时,幼体会迁移到水中生活。卵通常附着在树枝或其他物体上。雌螈每次产卵数量约为100至300粒,卵群由多个卵组成,每个卵群平均包含16个卵。卵的动物极呈
栗色,经过30至45天的时间孵化,幼体长约12毫米,拥有平衡枝。在暴雨天气,可以在地面看到成年的雌螈。幼体全年都可以被发现,大部分在一岁左右完成
变态。幼体的外鳃和
尾鳍都非常发达。其中一种名为
美西钝口螈,也称为墨西哥钝口螈,在自然条件下,大多数个体已经性成熟,但在形态上尚未完成变态,这种现象被称为童体型。只有在
甲状腺素的作用下,才会发生变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