虞城县贾寨镇
孙楼村。孙楼村有个自然村叫黎丘寺,村内有个寺庙也叫黎丘寺。
相传,黎丘这个地方有个奇怪的“鬼”,喜欢扮作别人的儿子、侄子捉弄人。有一个老人晚上喝醉酒回家,路上正好碰到“鬼”变的儿子接自己回家,结果受到“鬼”的百般折磨。老人酒醒之后就责骂儿子怎么在路上折磨自己。冤枉的儿子跪在地上说自己昨晚根本没有去接父亲。老人心想一定是遇到“鬼”了。第二天,他拿着刀子又重走了昨晚的路,想找“鬼”报仇,没想到亲生儿子这次真的去接他了,而他还以为是“鬼”变的,结果一刀刺死了自己的儿子。这个寓言故事在《吕氏春秋·疑似》也有记载,它告诫人民不要疑神疑鬼。故事的发生地后来建立了一座寺庙,就是黎丘寺。
黎丘寺其实是20多年前在原址上新建的寺庙。黎丘寺原来古代的建筑,规模很大。寺院有三进大院,第二进院是
阎王殿,其中就供奉有老鸡爷。寺院的香火很旺盛,当年与
少林寺、
相国寺、
白马寺同称为
河南省四大古寺。1950年,为了修桥,黎丘寺被拆。后来乡邻们捐钱,又在原址上新修了寺院,每年从四月初五开始有6天庙会,四月初八是正会,非常热闹。
利民镇位于
朔州市朔城区以西35公里处。有闻名于朔州内外的儿女山。当地人们以种植和养殖为生。由于当地四面环山,所以交通只能盘山环路而行。导致当地经济滞后。不过据研究鉴定,当地最适合养殖业的发展。希望大家多多关注利民,多多在当地投资设厂!
远在秦汉时期,刘口为己氏,隋唐改名楚丘。据《
商丘县志》记载,自金
大定年间,
黄河流经于此。当时,有一位
刘姓大户看到此处为水沙相融之地,遂带领族人在此建村,名刘家口,亦称刘口。刘口开辟为黄河渡口,到清咸丰八年黄河改道,此期间约八百年,一直是黄河下游的一个重要渡口,成为闻名遐迩的“水旱码头”。
在刘氏建村前,码头南北长3.5公里、东西宽1.5公里,这里“南控江淮,北临河济,彭城居其左,汴京连于右,形胜联络,足以保障东南,襟喉关隘”,为兵家必争之地。这里担负着南北各省物资流通任务,商贾云集,主要以粮食、白酒、中药、丝绸等交易为主。有北货场、南场街、十三家酒店,酒销豫、鲁、苏、皖等省。南京迁来的“三泰堂”、“复泰堂”药店,陕西人经营的“豫泰康”绸缎庄,山西人开设的“信盛兴”日杂货店等各种字号的门面遍布八条街;陆陈
会馆(洽谈粮食的会馆,又称南会馆)、山西会馆、
大王庙、文昌阁、骆驼店等古老建筑是商贾云集之所。建村后,这里街道经纬规格,街头高阁,街尾
厦门市,楼高10米,十分壮观。刘口无正门,有东北门、西北门、东南门、西南门,所以称四角门。至今“大门楼酒香飘万里,十八家名吃誉中原”、“金道口,银马牧,不如刘口一晌午”的民谚广为流传。商贸发达,名声之大,居商丘54镇之首。在
黄河故河道运输的繁荣时期,用“河道帆如林,两岸店铺比比”形容刘口的繁忙并不过分。黄河故河道兴盛繁荣达800多年,明清两代最佳时期前后延续达400多年。在刘口的形成到鼎盛从而衰落的漫长时期内,在这里形成独特的民俗与习惯,
黄河改道后,刘口的商贸逐渐衰落。但其历史文化渊源,灿若繁星。刘口历史上十分重视学校教育,实行私学与官学双轨制,因此,刘口历史名人辈出,
唐朝曹华被封为陈留王,有七品以上官职30人之多,又有秀才15人。
在刘口有
冬至吃饺子的习俗。关于这个习俗有一段动人的传说——在唐代时,刘口有一个很有名气的医生,叫佟志。话说一年冬天,刘口一带流传一种怪病,来势相当凶猛,而且一病就是一家人,不及时治疗,很快就会死亡。
佟志配制了一个药方对治疗这种疾病很有效,他把药方送给各地看病的大夫,自己则带着人加紧采集药材。
在数九的那一天,早上出发时天还晴着,中午时却下了一场
大雪。到了下午,不见佟志回来大家就分头去找,最后在一条地沟里找到了他,人已经冻死了,两个耳朵也被冻掉了。在埋葬佟志时,他的徒弟说,师傅半辈子为人治病,怎么能让他没有耳朵走呢。于是,大家用白面捏了两个耳朵给他粘上,怕师傅冷,又用兔皮缝了两个毛圈圈戴在两个耳朵上。师傅叫
佟志,又是在数九那天去世的,为了纪念他,大家就把这一天称为“佟志日”。因为饺子很像给师傅安的假耳朵,在这一天,大家就吃饺子,意为安耳朵、暖耳朵。后来,“佟志日”就被叫成了“冬至日”,吃饺子暖耳朵的习俗一直延续至今。
相传,清朝皇帝
雍正下江南时途经此处,当时两岸百姓为了一睹天子之尊,便用成百上千的石护堤堆彻,以至于河道变窄。据说,
雍正帝走到此处,非常高兴,曾下船站在石堤上休息,两岸站满了围观的民众,至今雍正皇帝休憩赏景的传说,仍在民间广为流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