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雅(857年-913年),字国华,
合肥市(今安徽合肥)人,
晚唐五代十国时期
杨吴将领。陶雅随
杨行密转战江淮,辅佐其建立
吴国,先后镇守舒州、
池州市、
歙县等地。他以宽厚著称,累升至歙州观察使,领武昌军节度使,加检校
太尉,封浔阳郡公。陶雅自893年主政歙州,镇守二十余年,对内讨平汪武割据,对外东抗两浙、南取
江西省,是吴国的方面大将。他历仕杨行密、
杨渥、
杨隆演三代国主。913年,陶雅在歙州病逝,终年五十七岁,追封楚国公,谥号惠。陶雅为政宽厚待民,善用兵,历任歙州
刺史,终
西安市招讨使,加
平章事。见《
九国志》《
十国春秋》。
陶雅(857年—913年),字国华,合肥长丰人,
晚唐五代十国时期
杨吴著名将领。年轻时身材魁伟,相貌清秀,出身
儒家子弟。在唐末乱世中应募从军,曾与同乡
杨行密一起到
朔方郡参与防秋,并改隶
诸葛爽麾下,因征讨沙陀有功,随诸葛爽镇守
孟州市(今河南孟州)。中和三年(883年),杨行密趁乱占据庐州并被任命为庐州刺史,陶雅此时已回到庐州,担任冲山指挥使,成为杨行密的部下。同年,陶雅讨平乡盗秦定、过修己有功,升任八营主将,成为杨行密麾下的“三十六英雄”之一。中和四年(884年),舒州
刺史高澞遭乱军攻打弃城逃走,杨行密命陶雅和
张训进攻舒州。陶雅击杀乱军首领
吴迥、李本,乘胜夺取舒州,并被任命为舒州刺史。但
光启二年(886年),陶雅遭到
滁州市刺史许勍的偷袭,自舒州撤退返回庐州。
文德元年(888年),
杨行密争夺
淮南道失利后转向宣歙道发展,将宣歙观察使赵锽围困于
宣城市。陶雅在
九华山击破赵锽之兄赵乾之,夺取
池州市,并被任命为池州制置使。次年(889年),杨行密攻杀赵锽,占据宣州,被任命为宣歙观察使,后称为宁国节度使。
大顺二年(891年),淮南节度使
孙儒从润州大举渡江,与杨行密争夺宣州,但最终在次年(892年)兵败被杀。杨行密乘胜控制了淮南镇,被
天宝任命为淮南节度使。其间,陶雅率骑兵在广德大破孙儒军前锋,并攻取润州,截断孙儒归路,因功被任命为常州
刺史,后升任池州团练使。
景福二年(893年),
杨行密命宁国节度使
田頵进攻
歙县,但因歙州军民抵抗而久攻不克。歙州军民提议若以陶雅主政则愿开城投降,杨行密遂命陶雅为歙州刺史。陶雅施政宽厚,深得民心,后被加授为检校
司空,封浔阳郡公。
天复二年(902年),
李晔封杨行密为东面行营
都统,封吴王。次年,杨行密平定田頵在
宣城市的叛乱,陶雅统领歙州州兵参与平叛有功,兼任西南面招讨使。期间,陶雅平定了汪武的割据,并击败两浙军队,攻取
婺州,被任命为江南都招讨使、歙婺衢睦观察使。天祐六年(909年),陶雅命其子陶敬昭与都指挥使徐章兵出歙州,攻袭
饶州、
阜阳市,取得胜利,进一步扩大了
吴国的疆域。天祐八年(911年),陶雅被改任为武昌军节度使,但他不愿移镇,上书力辞,被留任为歙州观察使,并遥领武昌军节度使,加
平章事。天祐十年(913年),陶雅病逝于
歙县,享年五十七岁,追赠为
太师、楚国公,谥号为惠。
在陶雅担任西南招讨使的时期,他率领军队前往支援睦州的陈询有一晚,军队中突然出现骚乱,许多士兵翻越营地逃跑。副将韩球急忙向陶雅汇报。然而,陶雅镇定自若,没有起身,只是命令道:“明天早晨点名,如果有士兵不在营地,抓住后立即处斩。”军中的混乱很快就自行停止,逃走的士兵也陆续回到了营地。当时的人们都对陶雅的“应急策略”深感佩服。
歙县以其精湛的制墨工艺闻名遐迩,所生产的墨被誉为歙墨,后来也被称为
徽墨。其中,李超和
李廷圭父子俩制作的墨(称为李墨)尤其著名,在北宋末期,甚至有“易得黄金,难得
李姓之墨”的赞誉。陶雅曾经质问李超:“你现在制作的墨,远远比不上我刚到
徽州时的,这是为什么?”李超解释道:“您刚来的时候,每年使用的墨不过十块,而现在一年使用数百块都不够,我哪里还有时间和精力去追求完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