碗窑古窑址位于
集美区后溪镇碗窑村东北山丘上(俗称碗窑山),村名因窑址而得名,窑址又因村名而得名。
宋代窑址,1981年考古调查时发现,1982年被公布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2001年6月由市博物馆和
福建省考古队进行局部抢救性发掘。窑址内清理出斜坡式龙窑1座,窑头已毁,残长57米,基宽2.63米,残高0.2—1.3米,窑尾烟道以窑砖为主堆砌而成。遗物主要分布在村东、北两面的四、五个小山头上,方圆达数百米,面积约6000平方米,堆积层最厚超过6米,现山坡上尚散布着10米厚的瓷片堆积,表明这里原属烧瓷作坊遗址。出土器物以碗类为多,这同以碗窑为村名相符。
碗窑种类 碗窑主要是烧制青釉瓷,次兼白瓷。釉色可分青釉中闪白的淡青瓷和青釉中闪黄两种。出土碗类器表多素面无纹,少数开冰裂纹和饰弦纹,器底露胎。胎体坚致厚重,呈灰白或灰色。青瓷釉层清澈透亮,可见密集如鱼子状小气泡,白瓷多呈乳浊状灰白釉。碗类施釉多不及底,器物装饰以素面居多,只在壶盒上装饰凸弦纹和瓜棱形刻划痕或部分碗杯圆器上刻划卷草梳篦纹、压印圆凹痕等。器形有碗、盘、碟、杯、壶、瓶、盒、灯等,窑具采用漏斗匣钵、直筒形匣钵、束腰形垫柱、喇叭形垫柱及圆形垫饼。年代 根据碗窑出土物的种类、特点判断,其年代上限可早到
南宋,其下限可晚到明、清之际,是厦门地区生产青、白瓷的重要窑口,属同安窑系。交通路段 碗窑位于
集美区后溪镇以北约4公里的碗窑村后山南麓,南距
福州—昆明公路约100米,南面为开阔低矮水田,昔日有河道与西面相距不远的
苎溪桥相通,南达杏林
海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