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板镇位于四川省成都市
金堂县城东南,距
成都市中心城区52公里,县城
赵镇街道35公里,东邻
竹篙镇、
隆盛镇,西连
淮口街道、
白果镇,南接
平桥乡,北与
三溪镇接壤,
成南高速公路、金乐路和
达成铁路纵贯全镇。
金简路、金乐路、高三路交置相汇。全镇地形呈
桑叶状,幅员面积46.33平方千米,辖7个行政村、2个社区,截至2020年11月1日,高板镇常住人口为47804人。
历史沿革
据《金堂县志》记载,高板镇始建于
清代爱新觉罗·颙琰中期,
唐姓人家在此修建有唐家祠堂,在祠堂前的杨溪河上搭建高而窄的
木板桥供行人过往,后逐渐成场而得名。清初属大渡乡,民国24年于此置高板乡联保,29年,建置高板乡,1992年10月将石龙乡与高板乡合并设立建制镇。
乡镇概况
高板镇位于四川
金堂县境中部,东与
隆盛镇相接,南与
平桥乡、
竹篙镇交界,西与
淮口街道、
白果镇相连,北与
三溪镇、
金龙镇毗邻。海拔为385\u001f~569米,,距县城35千米,成都48千米。东经104°36′12"~104°38′55",北纬30°40′28"~30°42′56"。人民政府驻高
板场镇,电话区号028,邮政编码610405,高板场镇距县城赵镇35公里。海拔431-515.5米。全镇幅员面积46.33平方千米。农业总产值2011年达到1.2亿元,比上年增加4%,占GDP的比重59.8%。
镇内气候温暖湿润,雨量充沛,平均气温16.9~17.2℃,年降雨量874.7毫米,相对湿度80%,日照1295.5小时,土质属紫泥土区。耕种条件好,盛产水稻、小麦、玉米、水果。
资江河、
杨溪河、九龙滩提灌站支渠迂回环绕出境
粮食作物以水稻、小麦为主,2011年,生产粮食17120吨,人均413
千克。主要经济作物有油菜、蔬菜等。油料作物种植面积1.15万亩,产量1844吨,蔬菜种植面积0.8万亩,产量17651吨。
畜牧业以生猪为主,2011年生猪饲养量4.7万头,年末存栏3.1万头;家禽饲养量30.3万只。2011年生产肉类4787吨。
2011年,名优特农产品有
脐橙,农民人均纯收入8704元。
辖区西起玉溪沟村红花沟西端,东止高龙村大石板,东西距离9.74千米,南起石龙社区四十四组南端,北止风林村二十组暴拱梁子;南北最大距离10.01千米。
人口数据
截至2020年11月1日零时,高板镇常住人口为47804人。
自然资源
高板镇气候温暖湿润、雨量充沛,年平均气温17.2°C,年降雨量为874.7毫米,相对湿度80%,日照时数为1295.5小时,海拔在480-515米。土质为紫泥土区,耕种条件好,盛产水稻、小麦、玉米、水果。
资江河、
杨溪河、九龙滩提灌站干支渠迂回环绕出境。
行政区划
2019年12月,
成都市《关于龙泉驿区等15个区(市)县部分乡镇(街道)行政区划调整的请示》批复,撤销
平桥乡、高板镇,设立高板街道,以原平桥乡和原高板镇所属行政区域为高板街道的行政区域,高板街道办事处驻兴桥社区商业街42号。
政治
内设机构
社会事业管理服务中心
负责文化体育、广播电视、劳动与社会保障等方面工作;承办上级交办的其他工作。
群众工作办:
主任:孙平林
负责辖区统战、民族宗教、群众来信来访、各类应急事件处理、民事纠纷调解、化解社会矛盾和维护社会稳定等工作;负责辖区安全协调处理和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工作;承办上级交办的其他工作。
推进城乡一体化办
主任:李君玺
负责辖区城乡一体化建设,负责辖区经济发展、商业流通、规划、协调、服务工作;负责辖区水利基础设施建设、防汛管理工作;承办上级交办的其他工作。
社会事业办
主任:邹绍琼
负责辖区教育、公共卫生、民政、救灾、人口和
计划生育等方面工作;承办上级交办的其他工作。
城乡建设管理办
主任:邱继清
负责辖区城乡建设规划、管理工作,负责辖场镇、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管理工作,负责辖区房屋建设、管理工作;负责辖区防火、防灾、防震等工作;承办上级交办的其他工作。
经济
全镇国民生产总值24898万元,农业总产值达8918万元,农村人均纯收入3070元,第三产业完成增加值8203万元。耕地总面积25796.56亩,土质肥沃,
种植业以水稻、小麦为主,盛产优质
脐橙等水果,2003年总产量达1800万公斤,养殖业
肉猪、羊、牛、鸡和鱼等家禽畜为主,2003年养殖业总产值4180万元。现有各类企业18家,年总产值1.18亿元,以加工性为主。第三产业发展迅猛,商业服务业、文化娱乐、卫生、防疫、金融保险社会服务等配套设施较为完善,除少数分布在各村外,其余大部分集中于镇内的高板、石龙、风树三个场镇。
社会
【文化艺术】2011年末有文化馆(站)1个,建筑面积460平方米;
公共图书馆(室)10个,建筑面积330平方米,藏书13000册。
【教育】2011年末有幼儿园4所,在园幼儿1510人,专任教师67人;小学2所,在校生2074人,专任教师133人,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100%;初中1所,在校生967人,专任教师110人,九年义务教育覆盖率达100%;
普通高中1所,在校生2700人,专任教师190人。
【医疗卫生】2011年末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1个,其中乡镇卫生院1所;病床50张,每千人拥有医疗床位0.0011张。专业卫生人员57人。2011年医疗机构(门诊部以上)完成诊疗55212人次,住院手术114台次,出院病人3267人次。
2011年法定报告传染病发病率为29人/10万,居民人口平均期望寿命72岁;孕产妇死亡率0/10万,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婴儿死亡率、新生儿死亡率分别为1.9‰、2.2‰、2.8‰。
【体育】2011年末体育场地2处。各级社会体育指导员3人。11.1%村(社区)安装了健身器材,经常参加体育活动的人员占常住人口的10.0%。
【广播电视】现有广播喇叭0.035万只,入户率100%,通响率100%。
【
社会保障】2011年城镇最低生活保障户数57户,人数99人;民政部门资助参加合作医疗1993人次。
农村最低生活保障650户,1443人;农村五保供养208人。
基础设施
【
交通运输】已形成由公路和铁路两种运输方式构成的交通运输网络。双轨快速
达成铁路(
达州市至
成都市)过境16千米。双向6车道
上海-成都高速公路(
上海市至成都)过境6千米。有县级公路两条,镇境总长15.5千米。
【邮政电信】2011年末有邮政网点1个,乡村通邮率100%。交换机总容量2400门,固定电话用户4000户;移动电话用户31200户;光缆线路总长达35千米,互联网端口总数2000个。全年电信业务收入120.8万元。
【能源】高压输电线路3条,总长度42千米,用电负荷8160千瓦,综合电压合格率67.5%,供电可靠率99.5%。
天然气(煤气)管线4千米,天然气用户2600户,燃气普及率为85.5%,月天然气平均用量50000立方米。
城区市政建设
【城市道路】2011年末城区道路总长度3.34千米;道路铺装面积20平方千米;城市桥梁4座。乡村道路硬化率95%,总长度70千米。
【公共交通】2011年末城区开通公交汽车线路4条。
【
排水管】2011年末城区自来水厂1座,铺设干线水管7.6千米,生产能力700吨/日;排水管道7.74千米,污水治理工程2项,污水处理厂1座,日污水处理能力500吨。
【供电】2011年末城区拥有35千伏及以上变电站1座,主变压器69台,总容量8160伏安。
【燃气】2011年末城区天然气管线4千米,天然气用户2600户,全部为居民用户,燃气普及率为85.5%,月天然气平均用量50000立方米。
【园林绿化】2011年末城区园林绿地面积7公顷,其中公共绿地1.3公顷,绿化覆盖率11%,人均绿地0.58平方米。
乡镇新貌
高板镇内盛产优质国优
脐橙,年总产量超过1800万公斤,有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七堆瓦天主教堂遗址”。
2008年来,高板镇党委、政府牢牢把握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紧紧围绕“种养大镇,集散重镇,劳务强镇,建设繁荣优美小城镇”的场镇建设目标,创新工作思路,采取滚动投资开发场镇的措施,各项工作齐头并进,小城镇得到了较快的发展。
镇人民政府驻地高板场镇,属镇内3个场镇之最,距成都市区48公里,县城
赵镇街道35公里。高板场始建于
清代爱新觉罗·颙琰中期,
唐姓人家曾在此修建有唐家祠堂,在祠堂前的杨溪河上搭建高而窄的
木板桥供行人过往,后逐渐成场而得名。在历史上,高板场的手工业比较发达,“高板米花糖”、“高板油果子”和“高板黄糖”名噪一时,加之镇内百姓广种
甘蔗和
柑橘,有“香熏甜醉高板场”的美称。高板场是
成都市小城镇建设试点镇,县级中心镇。场镇占地面积1.8平方公里,有万顺街、商业街、中心街、高山路等大小街巷19条,2005年末城镇人口1980人,县级重点中学1所、国家一级医院(高板镇中心医院)1所、完全小学1所、正在修建的县级标准化中学占地36亩,属镇内档次最高,招生人数最多的学校。场镇置有
金堂县供销社高板分社、金堂县人民法院高板法庭、金堂县公安局高板派出所、畜牧站等21个县级派出单位。
小城镇建设坚持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严要求管理。高板镇人民政府将高板场镇的建设目标确定为辐射周边乡镇、功能齐全的“集散重镇”,2001年
成都市规划建设研究院对高板小城镇建设进行了总体规划,高板镇人民政府通过公开招标选定开发商,先后投资400余万元拓宽改造和新建场镇街道道路,投资800余万元开发商住两用设施1万平方米,投资20余万元完成0.5公里的排水工程。完成了中心街道、路的绿化,形成了一路一树,一街一景的具有高板象征意义的绿化特色,绿化面积达800平方米,绿地覆盖率达到了28.6%。场镇日供水能力80吨;成立场镇管理执法队,负责城镇交通、交易秩序的日常管理;垃圾处理以“保洁公司”承包方式进行日常管理、清运,日垃圾清运量在8吨以上;街道安设污水排放
暗渠和管道;有门铺面870个,农贸综合交易市场1个,移动、电信等通讯设施完备,工业上初步形成了以“鞋业、建筑”为主的支柱产业,其中,台湾和
信泰集团的兴和鞋业有限公司带动了全县的鞋业生产,吸引了
广东省等沿海企业到内地投资建厂的产业梯度转移,促进了城乡互动的快速发展,解决农村富裕劳动力1000余人。现已形成了东西长1.2公里,南北长1.5公里,街巷成环型状互通,常住人口1980人的小城镇规模,大大增强了经济发展的承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