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姓,起源于
中原地区,是一个多民族、多源流姓氏,在宋代《百家姓》中排名第64位。2021年,公安部户政管理研究中心二〇二〇年全国姓名报告发布,唐姓位列2020年百家姓第25位。
唐姓起源,一是出自祁姓和姬姓,为黄帝轩辕氏之后,亦为帝尧之后。二是出自
唐叔虞,为黄帝轩辕氏之后。三是出自丹朱之后,为帝尧之后,亦为黄帝轩辕氏之后。四是春秋时,有一支姬姓唐诸侯国,被楚昭王灭后,其后人也称为唐氏。此外,也有少数民族用唐姓或改姓唐姓等。
在唐氏的发展史中,有过多次迁徒。唐尧登帝位后,即率族人由河北唐县迁徒到
临汾市一带。之后历次迁徒,主要在
中原地区。
秦汉,唐氏子孙开始向南方迁徒,
四川省、
浙江省、安徽等地均有唐姓分布。
唐朝中期“
安史之乱”,中原唐氏迁移至四川、
广西壮族自治区、
福建省、
广东省等地定居。宋代有晋昌唐氏随宋室南渡,定居
宁都县,后迁广东潮阳、
大埔县,又有迁
梅州市及广西者。
清代,唐姓开始进入台湾。
唐姓的郡望主要有晋昌郡、
北海郡、鲁郡、晋阳郡等,堂号有晋阳堂、晋昌堂、北海堂、禅让堂、圣仁求正堂。唐姓代表人物有
春秋时楚大夫
唐狡和郑大夫
唐苟;
战国时魏大夫
唐雎,楚国名将
唐眜;佐
李世民定天下、画图凌烟阁的名将
唐俭;
宋朝大孝子唐杰;明代著名画家、时称“江南第一才子”的
唐寅(伯虎);清朝江西景德镇“唐窑”的创始人
唐英,台湾
巡抚唐景崧等。
据2019年出版的书籍《根在河南 豫姓探源》中数据显示,当代唐姓人口约有1000余万,大约占全
中原地区总人口的0.65%,主要分布于
湖南省、
四川省、安徽、
重庆市、
广西壮族自治区、
江苏省、
贵州省、
云南省等省区市,其中湖南为当今唐姓第一大省。
文化传统
姓氏起源
①
西周初
姬诵灭
翼城县西的唐,把古唐国之地封与其弟
唐叔虞,史称唐叔虞。叔虞后改封为晋侯,唐叔虞的庶出子孙中也有唐氏,此为姬姓唐氏。唐叔虞的后裔燮父继承唐侯,别封于新的唐地,古城在今
随州市西北
唐县镇。公元前505年,
楚昭王灭唐,唐国子孙也以国名为氏,此也为姬姓唐氏,也称楚唐。
②出自陶唐氏,为帝尧的后代,最初封于陶,后来迁于唐,所以成为陶唐氏。成为天子后,开始以“唐”为国号,又称唐尧。尧死后,舜封他的儿子丹朱为唐侯(在今
唐县)。到
姬发时,唐侯因作乱被周成王所灭,唐国的土地也随即被改封给成王的弟弟
唐叔虞,原来帝尧的后裔则被迁往杜国,称唐杜氏,其后裔就以国名作为姓氏的,唐叔虞的子孙也以国名作为姓氏,后来就姓唐。还有一支出自丹朱氏和
姬姓唐诸侯国,其后人也称为唐氏。
①源于西南夷,出自
东汉时期白狼王部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据《后汉书·南蛮传》所载,汉代时南蛮白狼王为唐姓。古称白狼族、白狼夷,就是今天少数民族
普米族的先民。
②出自元朝时期大臣畏兀人
唐仁祖,属于以先祖名字汉化为氏。据史籍《元史·唐仁祖传》中的记载,
元朝时期,西域畏兀人中有唐仁祖。唐仁祖,字寿卿,畏兀人(回纥),因其祖辈称唐古直氏,因此宋、元时期其子孙都以汉姓唐为氏。在唐仁祖的后裔子孙中,皆以汉姓唐为氏。
③源于
蒙古族。唐古特氏、夏日那氏、唐努氏等后裔均有姓唐者。
●满族
他塔喇氏,亦称他塔拉氏、他他拉氏,
满语为TataraHala,汉义“众多”,世居扎库木(今
新宾满族自治县伊勒登河西岸下营子)、安褚拉库(今
俄罗斯滨海地区南部)、
宁安市(今
黑龙江省宁安)、扎克丹(今辽宁抚顺)、萨尔浒(今辽宁
抚顺大伙房水库)、马察(今吉林浑江)、占河(今吉林
双阳河流域)、乌苏(今吉林伊通)、伊兰木(今
吉林市)、海州(今
海城市)、十方寺(今辽宁沈阳石佛寺)、吉林乌拉(今吉林永吉)以及长白山等地,清朝中叶以后多冠
汉姓为唐氏。
●
满族泰瑚特氏,亦称唐乌勒特氏,
满语为TaihutHala,世居乌拉(今吉林永吉)。清朝中叶以后多冠汉姓为唐氏。
●满族唐古氏,亦称汤务氏、陶古浑氏,源出
金朝时期女真唐括部,以部为氏,满语为TangguHala,汉义“百”,世居哈达(今
西丰县小清河流域)、长白山等地,是满族最古老的姓氏之一。清朝中叶以后多冠汉姓为唐氏、
陶姓。
●满族唐佳氏,亦称汤佳氏,满语为TanggiyaHala,祖先原为
汉族,东汉末期被
辽东鲜卑乌桓部虏携后融入
鲜卑族,后逐渐演化为辽东女真,世居安褚拉库(今
俄罗斯滨海地区)。清朝中叶以后多多冠
汉姓为唐氏。
●
满族唐尼氏,
满语为TangniHala,世居十方寺(今辽宁沈阳石佛寺)。清朝中叶以后多冠汉姓为唐氏。
⑤源于
土族,属于以部落名称汉化为氏。土族唐氏,源出土族拉什唐氏族部落,在清朝中叶多取部落名称中的谐音汉字“唐”为姓氏,世代相传至今。
⑥源于其他少数民族,属于汉化为氏。今
瑶族、
苗族、
彝族、
黎族、
哈尼族、
仡佬族、
布依族、
朝鲜族、
东乡族、
鄂伦春族、
毛南族、
水族、
壮族、
纳西族、
藏族等少数民族中均有唐氏族人分布。
各支始祖
清光绪三十年(1904)(
长沙市)《唐氏族谱》"序"称明洪武中,文海、泽遥二公自
丰城市迁浏阳,复迁长沙,居湘东者,文海公裔;居
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者,泽遥公裔。文海公裔至四世,分为六房:长房为金公;次房为银公;三房为定公;四房为高公;五房为望公;六房为贵公。是谱为文海公裔谱。(自四世起)伏万宗继胜鼎应仕世光廷永昌业绍名贤(后续)忠厚诒谋久诗书治国先。
清同治五年(1866)(
宁乡市)《唐氏续修支谱》"序"称始祖隆道公(字克敬,号完寓,原籍江西吉州庐陵),镇守宝庆。
元顺帝革鼎之秋,明大将
徐达遣
胡海攻宝庆,公战死,葬新化城南关外,有泰钟、泰锡、泰复(
武冈市派名孝彰)、泰济四子,均避地梅城。及天下平定,泰复徙居武冈,生汝先、汝大,汝大回居江西吉州庐陵。汝先生世彝、林、松、柏、昆。世彝居梅,数十传而有崇福,号新禄者,率其子如胜、如清由武冈陆溪徙居宁邑三都世家冲。厥后子孙繁衍,人文蔚起。(武冈原字派)孝世仲安宗祖昔友思锡禄维贤俊宏谟启盛(圣)明周孔垂训教龙仰直寅齐家敦礼让开国显经纶纲常千载肃作述万年兴。
1937年(浏阳)《青山唐氏族谱》"齿录"载始祖、第一代祖南浦,字云章,号来仪,洪都人,即江西南昌府,
李晔龙纪天顺间令
醴陵市,遂家于邑之达溪,地以氏名,曰唐家坊。至二十二代朝象,字和宇,原居邑南门田宅铺,清顺治二年徙居浏南石霜,立业青山湾,为青山唐氏始迁祖。(原定派行)朝文奇宏启世运庆昌隆忠孝昭先德英才耀祖宗(续修派行)大道传家国贤能志向同显扬徵学士名望自钦崇。
清光绪二十一年(1895)(
湘潭市)《锦石唐氏四修族谱》载《源流辑略》云:氏族有望自晋始,而盛于五季。唐氏则洛阳、晋阳、晋昌。晋昌最先,
晋陵县将军辉,字
子产,徙居晋昌,晋昌望始此。传至禧公,宋宝庆元年封左武大夫、吉州
刺史,解组卜居衡山,为衡山唐氏一世祖,七传至梓庆,字吉玉,明永乐年间由衡山徙湘潭锦石。(世系图,自七派始)梓棠崇世显福禄大加昌应培宗祖泽先哲垂金训承之在达人端躬惟务本克佩是时珍。
清光绪三年(1877)(
邵阳市)《唐氏四修族谱》"序"称鼻祖隆道公,自江西庐陵仕元任宝庆路总管,尽忠殉难,其长子泰钟偕弟泰赐、泰复、泰济避地梅城。厥后蕃衍流播各地,有仍回
庐陵郡者,有徙居武昌、湘潭、武冈者,难以枚举。居址相近者,若邵之黑田、巨口,新之
史达祖、朴塘、九都,乃泰钟之曾孙、纯、兴、伦之裔,是谱为四支合修。(原班)隆泰彦邦纯卿子(黑田)天仲原添得志时朝万国奇宗安世上延吉祥(梅溪)添仲水文万兴应仕凤绍思宗祖光明显吉祥(巨口)必文道福太景廷正应国家永世荣宗延吉祥(朴塘)英良元谟若如春自仲学世代相传远延吉祥(合订新班)忠义承先德诗书启后贤炽昌辉楚城蕃衍耀资川。
姓氏分布
唐氏是一个典型的多民族、多源流姓氏,在当今姓氏排行榜上名列第二十五位,属于超级大姓系列,人口约九百六十万余,占全国人口总数的0.59%左右。
唐氏族人的发源地有四处:
陕西省、
山西省、豫鲁(今
河南省、
山东省一带)、湖北,也就是主要分布于魏、楚、晋、秦,如
战国时魏国
唐雎,楚国的
唐眜。上述陕西、山西、豫鲁三地在发展中成为唐氏繁衍的中心地带,也是唐氏主要望族所在地。
秦、汉时期,唐氏族人分布于
江苏省、
江西省、
四川省、
广东省、安徽、
浙江省、山西、陕西、河南、山东、湖北等地。据史籍记载,战国时魏国人唐之孙唐厉迁于
沛郡(今江苏沛县),唐厉四世孙唐都任临邛令(今四川临邛),唐都之孙
唐林被封为建德侯,唐林之子唐蔚因封地被除,徙居颖川(今河南颖川),唐蔚之三世孙唐帽任会稽
太守(今
绍兴市),唐帽之子
唐翔任丹阳太守(今安徽当涂)。
魏、晋、
南北朝时期,社会动荡不安,北方战火连天,唐氏族人随着南迁队伍,更广泛地分布于南方各地。此时,唐雎一支唐翔之子唐固,任孙吴政权中的尚书仆射一职,唐固三世裔孙唐彬任晋镇西校尉、上庸襄侯,唐彬之子唐熙因娶凉州刺史(今甘肃凉州)张轨之女,遂把家安到凉州,唐熙之子唐郓任前凉凌江将军,从凉州迁居晋昌(今山西定襄),后发展成为唐氏历史上最大郡望。唐郓之曾孙唐瑶任
武威郡晋昌镇太守、永兴侯,唐瑶之孙唐褒任后魏华州刺史、唐纯任后魏太原太守,唐褒之子唐茂任秦州刺史,唐茂之子唐翼任后魏凉州太守。南朝齐国时有三吴地区农民起义首领唐寓之,曾攻占钱塘(今浙江杭州),后称帝,国号吴。可见,
南北朝时期的唐氏族人已相当广泛地分布于大江南北的许多地方。
隋、唐两朝时期,河南固始唐氏族人随
陈元光开漳入闽。唐雎一支有唐瑶的七世孙唐休
王景任职宰相。
宋、元两朝时期,又有唐氏族人迁居南方,由北方发展而来的唐氏已是大量的居于南方了。
宋朝有晋昌唐氏族人随宋室南渡,定居
宁都县,后迁福建永定,广东潮阳,
大埔县,又有迁
梅州市及
广西壮族自治区者。
明、清两朝时期,又有唐氏族人移居台湾,远徙海外的。至此,唐氏族人足迹遍布中国大地。
在清朝时期,闽、粤唐氏族人有的移居,进而又有人远徙海外,如当代“航运大王”
印度尼西亚华人
唐裕等。今丹东凤城凤山乡满族他他拉部唐氏族人隶属正红旗满洲,明崇德年间奉旨驻守
奉天府(今
沈阳市)新城堡,后其世祖他他拉·古巴达奉命移驻凤凰城城东村,后裔今散居于凤城草河、岩灵沟等地。
目前唐姓在全国的分布主要集中于
湖南省、
四川省二省,大约占唐姓总人口的35%,其次分布于安徽、
重庆市、
广西壮族自治区、
江苏省、
贵州省、
云南省六省,又集中了34%的唐姓人口。湖南居住了唐姓总人口的18%,为唐姓第一大省。
宋朝时期,唐姓大约有37万人,约占全国人口的0.48%,名列第四十四位。唐姓第一大省是湖南,约占全国唐姓总人口的31.8%。在全国的分布主要集中于湖南、四川、湖北、
浙江省、广西,这五省唐姓大约占唐姓总人口的78%,其次分布于江苏、
河南省、安徽,这三省的唐姓又集中了16%。全国形成了以川鄂湘桂、苏皖浙为中心的两大唐姓人口聚集区。
明朝时期,唐姓大约有51万人,约占全国人口的0.55%,为明朝第四十一位姓氏。宋元明600年全国人口纯增长率是20%,唐姓人口增长比全国人口的增长速度要快。
湖南省仍为唐姓第一大省,但比
宋朝时减少了近一半,约占唐姓总人口的17.3%。在全国的分布主要集中于湖南、
浙江省、
江苏省、
广东省,这四省唐姓又集中了24%。宋元明期间,唐姓的分布总格局变化较大,其人口主要由北方向东南、南方迁移。全国重新形成了湘川、苏浙皖赣、粤桂三大块唐姓人口聚集地区。
当代唐姓的人口已达780余万,为全国第二十五位大姓,大约占全国人口的0.62%。从明朝至今600年中唐姓人口由51万激增到780余万,增长了15倍之多,唐姓人口的增长速度高于全国人口的增长速度。自
宋朝至今1000年中唐姓人口的增长率是呈上升的态势。在全国的分布目前主要集中于
湖南省、
四川省二省,大约占唐姓总人口的35%,其次分布于安徽、
重庆市、
广西壮族自治区、
江苏省,
贵州省、
云南省六省,又集中了34%的唐姓人口。湖南居住了唐姓总入口的18%,为唐姓第一大省。全国形成了湘桂
云贵高原川渝、皖苏两大块唐姓高比率区域。在近600年间,唐姓人口流动的程度和方向与宋元明期间有了很大的区别,尤其是流动方向由东部向
华中地区、华北的回迁已经大于由北向东南的迁移,向西南和南方的移民成为移动的主流。唐姓人群中分布在湘桂黔渝、云川东部、
广东省北部、
江西省西端,湖北西南,唐姓占当地人口的比例在1.14%以上,中心地区可达到3%以上,这一区域的面积仅占了总国土面积的14.4%,居住了大约51%的唐姓人群。在云川西部、
海南省、广东大部、鄂赣大部、皖苏沪、
浙江省北部、
福建省西部、
山东省东部、
河南省南端、陕甘宁南部、
青海省东部、
内蒙古自治区东北角、
黑龙江省西北角,唐姓在人群中的比例在0.38%--1.14%之间,其覆盖面积占了总国土面积的23.7%,居住了大约34%的唐姓人群。唐姓人群的
血型分布总的是:
O型占35.6%,A型占29.6%,
B型占26.7%,
AB型占8.1%.
姓氏家谱
姓氏字辈
长支(芦芽):兴吉曰之玉田乃孝仁义礼智信忠厚传家远
三支:承启振作兆敬慎守本永常安合
江苏徐州
睢宁县唐氏一支
字辈:“书典献章慈和允良家学永昌。”堂号:继尧。
广西全州沙坪、广西灌阳、
岳池县红星、
绵阳市安县河边、
阆中古城、
合川区字辈:孟孔叔梓彦,永志唐德守;元良启世昌,礼义承继祖;荣华(福/发/兴)万方,孝友传家宝;忠贤辅国章,天伦全克备,富贵耀桐庄。
湖南善邑唐氏字辈:
一支:“伯宝涵全楚清桂兴添住仲允崇世万继希志方启”;
一支:“钟济植耀达锡汝新煌基镇淑相照载钦治乐鸣培”;
一支:“克绍彰先泽诗书迪俊贤傅家维孝友福寿自连绵”。
一支:“昌升平如”。
湖南长沙望城河西晋阳堂唐氏
字辈:南楚家声振,西河世系绵,振朝惟学士,开业绍明贤。忠厚培源远,诗书治国先,显扬支锡福,祖德度长延。
湖南浏阳唐氏字辈:
小河旧序:“日子化三千际开裕廷锡”;
大屋旧序:“汝再朝兴际开裕廷锡”;
小河大屋新序:“锡洪植焕起金源本辉基锦泽树荣增铭湘集炳培”。
湘潭市唐氏字辈:“青紫傅芳昭如圭章学遵诗礼行重伦常惟著有庆家声辉煌”。
湖南湘潭河口武冈益阳江唐氏字辈(唐辉后裔):始祖凉陵将军居晋昌讳辉公主,迁祖明季卜居古塘讳思铭公主
老字派:普正宗廷可知唐如汉,永世成伦祖佑万代昌
续
字辈:传家敦孝友,佐国建忠勋,绍美昭先泽,诒谋裕后昆。
新字派:诗书堪继武,行谊迪前光,品学璋选,声名带砺长。
湘潭唐氏:作述昭先泽,声名起继贤,传家贻令绪,树德务心田。
高唐县唐氏字辈:“德凤光永存善良咸寿吉康文同书在本一泽长”。
山东夏津唐氏字辈:“登有风显□天进□学善文清世立致常”。
丰城市唐氏字辈:“大士金之秉光垂鉴泰来燕台象熙逵衍锡材”。
贵州镇远一支始祖祖籍江西丰城玉兰街来于明季唐氏子孙
字辈:“学家大廷士其正有元仁永胜兴中朝天必贺文光“。
湖北新洲唐氏字辈:“大启辉先志鸿功继世长”
东海县、新浦唐氏字辈:“学建维宪碧臻(震)祥吾福乃荣昌”;
连云区魏庵唐氏曾有家谱,后于文革期间焚毁,据族老口述为
清代本,现有辈分为“茂学建庆(齐)逸定家邦”。
晋阳堂。淦田唐氏庭梅公(自
湘潭市迁益阳衡龙桥唐家坪)后裔派语(17派始):富显仲表,倚添日名。万世培本,庆远泽成。连开甲第,大众家声。勋铭钟鼎,运
升平。绳其祖武,率乃行。永兴道德,博厚高明。优良传统,硕果丰盈。
江西金田唐氏字辈:“新系培本庆远泽成连开甲第大振家声勋铭钟鼎运翊升平绳其祖武率乃攸行”。
浙江省唐氏一支字辈:“福禄永隆昌和良瑞世美才智端宁聪”。
达”四川南充营山骆市新华村唐氏字辈:“正元世登高,文运昌其子,代有贤良仁,懿体长发
唐氏一支字辈:
行辈:“飞鸿广大……”
字辈:“文思朝光大德……”
唐氏一支字辈:“开辟乾坤久声称敦擅长伦常千古在孝悌百年芳甲第宜高占利名卜远物流罄波浩荡遗泽自汪洋”。
宿松县(原松滋侯国故地)唐氏字辈:“道正耀天光学富功先裕得崇明仕章”,堂号:枫湖
安徽安庆枞阳钱桥唐湾一支字辈:孟之嘉时国世德启文光积庆贻燕翼昌炽振家邦(灵台供奉有“晋阳郡”三字,相传祖辈4兄弟来此传衍了后代)
安徽石台
大演乡唐村:明朝唐城立24字派:山希言大,之光士锡。永树为志,锦象森然。时钦承采,人起钟源。民国36年即1947年再续16派:标勳周,汉宋灿垂,銮瀛秉烈,基镇濬枝。
安徽州唐氏字辈:“亨井士学文传家保敏善作福言”。
贵州遵义唐氏一支字辈:“一国从来盛,俸律紫微祥,应知忠孝茂,政治启大昌”。
东安县一支字辈:“荣添善喜以太应尚廷世人立高明志纯修方可传守宜开佐治师济绍孚先敬溯发祥第本源启晋昌桐圭锡祖德远流芳”
湖南石门:以正国本,福自天生,汇值耿基,容树寒心
永州市祁阳(自清
康熙迁入四川达县):泉仲仁芬(林)元,世明文永延;开国超方远,鸿昌德绍天;治家万代兴,礼仪福众全。
山东莒县一支:月明永和顺,正立乾坤在,忠宪传开成,仁义玉启智。
建始县一支:世代斉荣昌,贻谋继远长,流芳传美秀,垂裕绍吉祥,诗书保国本,俊士启文光,大庆开儒第,朝廷选贤良
陕南安康一支:文学仕化章,国正明家帮,天太登科帝
四川金堂金龙:楚国有贤才引为朝中仕良善定盈昌
阜阳市太和县的唐氏一支字辈:...德洪朝廷广...
安徽阜阳泉区唐氏一支字辈:...启(付)瑞(fèi)超洪...
湖北麻城夏家冲一支:太先积德盛,立心本在明。贻传家泽远,继绍福祥兴。
四川南充
蓬安县银汉镇大红村唐氏字辈:贤良忠孝世荣昌
四川南充
高坪区金台镇唐氏字辈:正大光明,旭日东升。
四川达州大竹永胜唐氏字辈:家道昌隆,远忠安信作君先。
四川仁寿
汪洋镇的唐氏一支字辈:登尚成明一正绍先君祖希胜克佳作术思盛器学以真敏慎。
四川大英河边镇福禄乡唐氏字辈:世时登明正,启国绍益仁,永怀孟泽克,宝清崇文思,德斜照光中。
郡望堂号
晋昌郡:晋昌郡在历史上有两处:①该晋昌郡在
晋朝至
北周时期分
敦煌郡所置,治所在今
瓜州县,其时辖地在今
甘肃省安西县、
玉门市一带,其地在
隋朝时期均属敦煌郡,
天宝时期又析出为瓜州晋昌郡。②该晋昌郡是在
南北朝期间的
后梁设于今
陕西省石泉县一带。
北海郡:汉朝时期
刘启中元二年(癸巳,公元前148年)分
齐郡置郡,治所在北海(一说营陵,今山东昌乐),其时辖地在今
山东省潍坊、
烟台市一带地区。隋、唐两朝的北海郡即
青州市,治益都,其时辖地在今
潍坊市等一带地区。
鲁郡:亦称
鲁国、鲁国郡。
西汉朝初将
秦朝原来的
薛郡改为鲁国,治所在鲁县(今山东曲阜)。三国时期的
曹魏及
晋朝改为鲁郡,其时辖地在今山东省曲阜、
泗水县、滋阳一带地区。
南北朝时期的
北齐又改为任城郡。另外,
隋朝时期有个鲁州鲁郡,
唐朝时期有个州鲁郡,其间虽然都辖有
曲阜市,如隋朝时期曾改鲁县为
汶阳县,继而恢复曲阜原名,而治所均在兖州。
天宝时期鲁国郡在今
山东省的滋县。
晋阳郡:
春秋末期,
赵鞅家臣
董安于始筑晋阳城,在今太原西南晋源镇。
秦国改置为晋阳县,为太原郡治所,属太原郡辖属(今山西太原),不久又改名为太原郡。
西汉初年曾经设为
太原市国,晋阳为太原
首都,不久又兼置并州。
东汉时期撤掉了并州,晋阳归属于
冀州,分置为
恒山、西河二郡,在今
山西省太原市西南。
晋朝时期予以扩建。南北朝时期
北齐于
汾河东岸增筑新城,在旧城增设
龙山县。
隋朝时期以龙山县为晋阳,而原晋阳则为
太原古县城。五代时期为
北汉都城。大宋王朝灭北汉后,毁掉晋阳,将其移到并州至
阳曲县(今山西太原)。
晋阳堂︰因郡立堂。
晋昌堂︰因郡立堂。
鲁国堂︰因郡立堂。
北海堂︰因郡立堂。
禅让堂:典出上古帝唐尧,帝尧不以天下为私,把帝位让给了虞舜。历史上称帝尧为圣主。
桐圭堂:出自
姬诵戏耍其弟
唐叔虞的故事。成王将桐叶削成"圭"形给叔虞,说:"我用这个封给你。"因君无戏言,以致于戏耍成真,只好封叔虞于唐,曰唐叔。唐叔的后人遂以"桐圭"为堂号,亦有号桐荫堂、梧桐堂的。
还有使用比较普遍的晋阳堂,以及晋昌堂、立本堂等。
姓氏图腾
唐姓的图腾是是尧氏族的
天文仪器“重”、“童”、“章”的简化,是由璇玑天仪器和牙璋与天文台组成的象形。
宗祠对联
姓氏名人
《
中国人名大辞典》收入了唐姓历代名人211名,占总名人数的0.46%,排在名人姓氏的第五十位;唐姓的著名文学家占中国历代文学家总数的0.6%,排在第四十三位;唐姓的著名医学家占中国历代医学家总数的0.61%,排在并列第三十六位;唐姓的著名美术家占中国历代美术家总数的0.66%,排在第三十六位。
唐厉:唐雎之孙,迁江苏沛国
唐秉:号
东园公,秦末汉初之际隐士,“商山四皓”之一
唐林:唐都之孙,封为建德侯
唐翔:唐帽之子,任
丹阳市(今安徽
当涂县东北地区)太守
唐彬:唐固三世裔孙,任晋镇西
校尉、上庸襄侯,晋代军事家
唐辉:唐熙之子,任前凉陵江将军,迁居
晋昌镇(山西
定襄县西北),后发展成为唐姓历史上最大郡望。
唐瑶:唐辉之曾孙,任西凉晋昌太守、永兴侯
唐灵芝:唐令世之子,为寿阳令
唐邕:唐灵芝之子,字道和,北齐尚书。唐三子唐羲,
唐鉴,唐懿。
唐羲:唐邕之子,任隋府州刺史
唐鉴:唐邕之子,为武贲郎将
唐俭:唐鉴之子,字茂约,唐尚书
特进莒国公。
唐朝前期重臣,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之一
唐坰:北宋御史,“五豸唐门”之一
唐寓之:南宋农民起义领袖,曾攻占钱塘(今浙江杭州),后称帝,国号吴
唐婉:南宋才女
唐棣:元代画家
唐胜宗:明代开国功臣之一,帝师唐瑜祖父
唐寅:唐辉后裔,明代画家,文学家,书法家,“吴中四才子”之一,“明四家”之一
唐顺之:明朝文学家、军事家
唐赛儿:明初白莲教农民起义领袖
唐瑜:明成祖朱棣的老师
唐甄:清初思想家
唐梦赉:清初文学家
唐英:清代传奇小说家
唐再丰:清代杂技家
唐鉴:清末大理学家,曾国藩之师
唐才常:清末著名学者,维新派代表人物之一
唐廷枢:清末大买办
唐正才:太平天国将领,封为“航王”,总管水军
唐景崧:清末台湾巡抚
唐国安:清华大学第一任校监,校长
唐文治:交通大学首任校监、校长
唐振绪:西南交通大学校长
唐崇仁:现代基督教著名的华人布道家
唐仲英:原美国钢铁大王
唐翔千:香港著名实业家
唐澍:陕西渭华起义领导人,曾任西北工农革命军前敌总指挥
唐亮:近代革命家、军事家
唐绍仪:中华民国首任内阁总理
唐生智:国民党将领
唐纵:国民党中央委员会常委、秘书长
唐继尧:滇军军阀
唐淮源:抗日名将
唐敖庆:化学家,中国量子化学奠基人,中科院院士
唐有祺:现代化学家
唐稚松:计算机科学与软件工程专家,中国科学院院士
唐:现代心理学家
唐长儒:现代历史学家
唐兰:现代文字学家、音韵学家、历史学家
唐文治:现代教育家
唐弢:现代散文家
唐家璇:现代政治家,原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部长,现任中国国际关系学会会长
唐君毅:现代著名哲学家、
教育家,新儒家学派代表人物
唐有祺:化学家,中国晶体化学和结构化学的奠基人之一,中国科学院院士
唐启升:海洋渔业资源与生态学家,中国工程院院士,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副主席
唐林:台湾演员、主持
唐晓坤:大陆地区知名IT人士,为银行电子化进程做出杰出贡献
唐盼盼:中央社社长
唐金凤:中国著名讲师
唐嫣:大陆著名演员,被大家称为
奥运会宝贝,新一代
中央戏剧学院校花
唐双宁(
满族):601818
光大集团董事长兼党委书记
唐钰:亚洲投资银行会议AIBC代表;国际注册会计师(英);
谢菲尔德毕业生卓越成就奖唐一菲,原名唐璐,1981年1月27日出生于
湖北省武汉市,中国内地女演员,毕业于
中央戏剧学院表演系。
唐宁,1987年3月10日出生于
巴中市,中国内地女歌手、演员,毕业于
四川音乐学院通俗音乐学院。
唐笑,又名唐子晴,1986年8月15日出生于
湖南省长沙市,中国内地女歌手、演员、主持人。
唐菀,1988年8月31日出生于
黑龙江省佳木斯市,中国内地女演员,毕业于
北京电影学院2005级表演系本科班。
唐诗咏(NatalieTong),1981年5月3日出生于香港,中国影视女演员、歌手。
唐禹哲(DansonTang),1984年9月2日出生于台湾省基隆市,中国台湾流行乐男歌手、影视演员、节目主持人。
唐鉴军,男,汉族,1968年12月1日出生于吉林省吉林市舒兰市二道河乡明德村,是赵本山先生第4号弟子,二人转男演员,原名叫唐广君,妻子是二人转女演员王小华。
唐安琪,1992年9月7日出生于湖北省黄石市,中国内地流行乐女歌手、影视演员,SNH48TEAMNII成员,隶属于上海丝芭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因唐姓名人众多在此就不一一列举。
史料记载
《通志·氏族略二》云:"唐氏
祁姓,亦曰伊祁,出陶唐氏之后。尧初封唐侯,其地中山唐县是也。舜封尧之子
房国为唐侯,至夏时,丹朱裔孙刘累迁于鲁县,累孙犹守故地。至商,更号豕韦氏。周复改为唐公。成王灭唐,以封弟叔虞,号曰唐叔,乃迁唐公于杜,降爵为伯,今长安杜城是也。周之季世,又封刘累裔孙在鲁县者为唐侯,以奉尧嗣,其地今唐州方城是也。传曰:自虞以上为陶唐氏,在夏为御龙氏,在商为豕韦氏,在周为唐杜氏。成王灭唐,故子孙为唐氏,此晋之唐也。《宣公十二年》传:楚子使唐狡与蔡鸠居告唐惠侯,使潘党率游阙四十乘,从唐侯为左拒,其地在今随州唐城县,此楚之唐也。定公五年楚灭唐,子孙亦以唐为氏。"
《
说之解字》:“唐,大言也。”指言语夸诞不实之意。帝尧号陶唐氏,应是以烧陶为业的部落之首领。而“唐”的甲骨文和商代青铜器铭文中的字形,好像在陶之上有一个枝条编织的盖子,为了在缶内煮物时,不会因汤沸而翻滚出缶外。汤沸时,声响大,故唐与汤音义可通。而后人在字典中所解释的唐字,已经失去了唐的本义,而引申“声响大”为“说大话”之意了。但是,唐作为地名和姓氏,它仍旧保留了本义。唐氏族与陶唐氏有关,唐即以陶器煮汤之意,说明这个氏族已经用熟食代替了野蛮的
生食,是文明的进步,也即原始社会所称的陶唐者。陶唐氏族是以制烧陶器的职业作为氏族名和族徽的,进而发展演化出陶、唐、汤、荡等相应氏族和新的族徽。唐氏族所在的地就称唐,建成的城堡称为唐邑,最终形成唐国和姓氏。
文物保护
晋祠位于
太原市市区西南25公里处的悬瓮山麓,
晋水的发源处,是
中原地区著名的名胜古迹游览胜地。1961年3月被国务院确定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晋祠始建于
北魏前,是为了纪念周武王次子
唐叔虞而建。
秦武王灭商之后分封诸侯,把次子叔虞封于唐,叔虞死后,其子继位,因有晋水,改唐为
晋国。后人在悬瓮山麓、晋水源头建祠立设,以祭祀叔虞。
郦道元《
水经注》记载:“际山枕水,有唐叔虞祠”,即今晋祠。晋祠历代均有修建和扩建。
南北朝天保年间(550-559年)扩建
晋祠“大起楼观,穿筑池塘”。唐
贞观二十年(646年)
李世民唐太宗虚心改过游晋祠撰《晋祠之铭并序》碑文,又一次扩建。
太平兴国九年(984年)依山枕建正殿,是供奉
唐叔虞,至
北宋天圣年间(1023-1032年)追封唐叔虞为汾东王,其母
邑姜亦供奉于正殿之中。
熙宁年间(1068——1077年)封邑姜为“灵昭济圣母”,遂有
圣母殿之称,后来唐叔虞祠堂迁于北侧,形成今日格局。
轶事典故
绝缨:源于汉代
刘向的《
说苑·复恩》。公元前605年
楚庄王平息了叛乱,非常高兴,班师回朝,在宫内举行盛大的庆功会,大摆筵席。庄王下信群臣可以尽情畅饮。到傍晚,酒兴还都未尽。庄王命令点燃蜡烛,继续狂欢。庄王看到群臣们这样高兴,就让自己的爱妃
许姬给大家敬酒,许姬漂亮,出来给大家敬酒更加增添了几分欢快的气氛,正当她给大家一一敬酒时,一阵大风吹来,把大厅里的烛火全吹灭了。这进有人趁机扯住了许姬的衣袖,想调戏她。许姬非常聪明,她并没有声张,而是趁机把那人的帽缨扯断,请求庄王查出这个人后处治。庄王听后,却大声说,今日宴会大家都要尽兴痛饮,把自己的帽缨都摘下来,大臣们都摘下自己的帽缨后,庄王才命令点燃蜡烛。许姬对此感到非常惊讶,席后,许姬埋怨庄王不为她出气。庄王笑着说,人主群臣尽情欢乐,现在有人酒后失礼有情可原,如果为了这件事诛杀功臣,将会使爱国将士感到心寒,民不会再为楚国尽力,
许姬不由的赞叹楚王想得周到。
楚庄王十七年(公元前597年),楚庄王亲自率领军队攻打
郑国,不料被郑国的伏兵围困住,正在危急时刻,楚军的副将
唐狡单人匹马冲入重围,救出了楚庄王,庄王重赏唐狡,唐狡辞谢说:“绝缨会上,扯许姬衣袖的正是下臣,蒙大王不杀之恩,所以今日舍身相报。”庄王听后感慨万千。后来,人们用这个典故来表示宽宏大量,三国
曹植的《
求自试表》里就运用了这个典故:“绝缨、盗马之臣赦,而楚、赵以济其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