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品昌,男,1962年出生于
江西省上饶市,毕业于
景德镇陶瓷大学雕塑系,现任景德镇陶瓷大学党委副书记、副校长,江西省第十三届委员会委员,
江西省美术家协会第八届理事会主席。
1982至1983年,吕品昌在
中国美术学院雕塑系学习深造,1988年获得硕士学位。1997年7月至2005年1月,担任
中央美术学院雕塑系副主任。2006年,吕品昌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2017年4月至2017年11月,担任了党委委员、造型学院雕塑系主等职位。2020年9月,任职
景德镇陶瓷大学党委副书记、副校长。2023年1月,成为
江西省第十三届委员会委员之一。同年3月31日,当选为省美术家协会第八届理事会主席。
吕品昌从研学陶瓷艺术入手,到雕塑和创作公共艺术,在不同的材质媒介中自由穿行,潜心研究传统艺术的现代转化,思考并践行中国艺术发展的时代脉络,由此形成具有大开合、大张力的创新艺术观念。其在重大主题性美术创作上投以大量心血,坚持作品思想性与艺术性、继承性与创新性统一,把对历史的认识、艺术的感触与生活的阅历合起来,在作品中体现出恢弘的整体气势和精微的形象塑造。
人物经历
1982年,吕品昌从轻工业部景德镇陶瓷学院雕塑系毕业,1982至1983年,在
中国美术学院雕塑系学习深造;1988年获硕士学位。1988年7月至1994年2月,吕品昌担任景德镇陶瓷学院教师。1994年9月至1995年7月,担任
北京服装学院工艺美术系教师。1995年7月至1997年7月,在中央美术学院雕塑系任教师。1997年7月至2005年1月,担任
中央美术学院雕塑系副主任。
2005年1月至2009年2月,吕品昌担任中央美术学院雕塑系副主任兼雕创所副所长。2006年,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2011年,出版图书《陶艺•当代雕塑》,次年,出版图书《门内门外:2011雕塑系材料作品集》。2015年12月至2016年4月,被选为
中央美术学院党委委员和造型学院雕塑系的主任。2016年4月至2017年4月,继续作为党委委员和造型学院雕塑系的主任,同时兼任造型学院的副院长。在2017年4月至2017年11月期间,吕品昌担任了党委委员、造型学院雕塑系的主任、造型学院的副院长,以及雕塑艺术创作研究所的所长。2017年11月至2020年8月,吕品昌担任中央美术学院党委委员、造型学院副院长兼党总支副书记、雕塑系主任兼雕塑艺术创作研究所所长。
2018年,吕品昌的《雕塑之道-国际雕塑研讨会论文集》得到中国民族摄影艺术出版社出版;2020年9月,任职景德镇陶瓷大学党委副书记、副校长;2021年,出版有图书《大匠之道-吕品昌雕塑艺术》《观念之道-国际雕塑研讨会论文集》《象-吕品昌艺术三十年》。次年8月,吕品昌当选为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协会陶瓷分会会长。2023年1月,
江西省第十三届委员会委员名单发布,吕品昌在列。同年3月31日,其当选为省美术家协会第八届理事会主席。
社会活动
1989年,吕品昌随中国
陶艺家代表参加第二届
日本“美浓国际陶艺展”研讨会。1996年,应邀赴
西班牙、
丹麦和
英国参加由中国文化部主办的《陶瓷国度——中国当代陶艺世界巡回展》。同年,参加了在韩国举行的“96”国际陶艺雕塑展览及研讨会,以及第二届日本“美浓国际陶艺展”研讨会。
2001年,吕品昌担任了
中国美术家协会《中国第一陶艺展》评委、《中国北方现代陶艺展》评委和《2001”中国宜兴国际陶艺展》评委。同年,应邀赴
悉尼美术学院进行访问和交流。2002年,他赴韩国
平泽市政府参加国际学术研讨会,并在
浙江大学参加《全国重点
综合性大学艺术学科建设》研讨会,分享了其在当代国际
陶艺教育方面的见解。
2004年,吕品昌的陶艺历程和作品受到了
中国中央电视台的关注,先后拍摄并播出了专题片《吕品昌与中国当代陶艺历程》和《陶艺家吕品昌》。同年,应
香港浸会大学的邀请赴港讲学。2006年,担任“复兴.崛起”中国郑州国际雕塑艺术年展的评委,以及《中国美术馆陶瓷艺术邀请展》的评委。同年,应邀赴
瑞典皇家美术学院进行讲学和访问,加强了中瑞两国在陶艺领域的交流。
2008年,吕品昌应邀赴
瑞典和
挪威进行讲学和访问。同年7月,策划了“文思、物语”中国当代陶艺展在台湾的展出。2010年3月,应邀赴哥斯达黎加大学讲学、访问。2011年,吕品昌担任了
中国美术家协会“第七届全国青年美展”的评委。2012年,担任了“第六届
工艺美术大师”的评委,以及国家体委“
奥运会美术体育”大展的评委。
2023年3月,
江西省美协第八次代表大会,吕品昌当选为
江西省美术家协会第八届理事会主席。
主要作品
雕塑作品
(资料来源:)
陶瓷作品
(资料来源:)
抽象化作品
(资料来源:)
“复制”系列
(资料来源:)
文学著作
(资料来源:)
作品展览
(资料来源:)
荣誉奖项
(资料来源:)
艺术赏析
吕品昌的创作哲学,遵循
老子主张“大象无形”“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其思想艺术上成熟的标志,是吕品昌从传承中国传统艺术走向当代艺术创造,在全球艺术话语体系里表达中国话语的文化自觉、价值判断、审美判断和创新共识。吕品昌作品自成体系,关系环环相扣,相互生发升华。从1982年的泥片卷制的“阿福”系列开始,采民间艺术瑰宝,利用泥料的柔软性、延展性和可塑性,张扬民间雕塑的扩张感和饱满感,开发
陶艺新语言。该系列是他探索陶瓷材料和雕塑形态合体的发端。之后的“石窟”系列则更偏重抽象陶艺语言,注重内外空间的穿插流动,在表面肌理上,保留泥痕火迹,以富有沧桑感的抽象空间形式,表达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感觉。之后的“遗迹景观”系列、“太空计划”系列均延伸至户外公共空间,作品突破了陶瓷材料的局限,将陶瓷材料引入大型化、装置化、公共化的创作实践,给人启迪。
在“中国写意”系列,吕品昌将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完美对接,用一地碎瓷与历史对话、与现实对话、与西方对话、与精神内心对话。他采用多种造型方式构筑叙事模式,宏大的视觉真实让观者身临其境。“中国写意”系列强调了形式因素的意蕴化和形式意趣的民族化,与“阿福”系列相互支撑,既从实践与理论上探索具象与抽象的边界,又在残缺与完美的审美边界游走,还探索材料语言与造型语言结合的边界与融合。
吕品昌从研学陶瓷艺术入手,到雕塑和创作公共艺术,在不同的材质媒介中自由穿行,潜心研究传统艺术的现代转化,更注重在思想和精神上与时代同步,思考并践行中国艺术发展的时代脉络,由此形成具有大开合、大张力的创新艺术观念,并得心应手地融入创作实践。他在重大主题性美术创作上投以大量心血,坚持作品思想性与艺术性、继承性与创新性统一,把对历史的认识、艺术的感触与生活的阅历糅合起来,在作品中体现出恢弘的整体气势和精微的形象塑造,尤其是在西方写实雕塑的基础上融入中国传统雕塑的造型美学,为中国当代雕塑彰显中国气派、中国气象做出可贵的探索。他的许多大型
人物雕塑作品无论取材于古典还是表达现代,都以丰富的生活感受为依托,在人物的塑造和作品的意境上更多表现中国人的人文关怀和中国文人气质。
人物争议
2020年,吕品昌到
景德镇陶瓷大学担任副校长。2022年年底,在校学生面临期末考试延期以及学期结束回家等一系列的问题,几名学生偶然间获取了吕品昌的手机号,便以短信的形式给他留言,反映自己遇到的问题,并向学校提出自己的诉求。面对学生们的诉求,吕品昌并不抗拒,他积极倾听并响应学生的需要。这种直接沟通的方式在学生中建立起良好的口碑,进而使得此事在网络上获得广泛关注。
对于有人质疑校领导回复那么多学生是否耽误本职工作,吕品昌则表示,作为校领导,做好学校管理层面的大方向工作必然放在首位,并没有因为回学生信息耽误任何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