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长海
国务院国礼书法大师
于长海,号不古之人。1942年出生。山东莱芜。16岁进京求学,曾得到唐隶华、启功周祖谟康殷、王禹功等诸多名家指点。17岁承蒙著名书法家、篆刻家、北大教授王禹功先生举荐,勤工俭学到北京故宫博物院与刘炳森先生一道临摹清史,同时追随恩师——北京师范大学著名教授启功先生8年,学习国学、书画理论及书画鉴赏。1981年中国书法家协会成立,于长海首批加入中国书协,书法论著及书法作品常见诸报端。他为人谦和热情,书艺低调。作品章法严谨、收发自如,妍丽满实,深受国内外书界同仁称赞。其许多作品被中南海、人民大会堂、首都博物馆、中国翰园碑林、五台山、山东曲阜孔子纪念馆以及全国各地诸多馆院,名胜刻碑并收藏。曾连续两次担任全国第一届、第二界书法篆刻巡回展评委;1982年出任纪念鲁迅诞辰一百周年书法展评委;1982年出任纪念鲁迅诞辰一百周年书法展评委;1983年获中国近代百年书法大赛银奖;1988年获得题字资格。现为中国人才研究会艺术家学部委员会委员、中国书法研究院研究员、中国汉字传统文化研究中心主任委员、国务院国礼书法大师。
个人简介
于长海幼承庭训,自幼即喜书法,后随父母迁至吉林市。16岁进京求学,曾得到唐隶华、启功周祖谟康殷和王禹功等诸多名家指点。17岁承蒙著名书法家、篆刻家北京大学教授王禹功先生举荐,勤工俭学到北京故宫博物院,与原中国书法家协会副主席刘炳森先生一道临摹清史,同时追随恩师——北大著名教授启功先生8年,学习国学、书画理论及书画鉴赏,成为启功先生大弟子。
艺术特色
于长海生于莱芜,长于东北,成名于江南。他9岁因习书法而闻名乡里,16岁进京求学,转年拜师北大教授王禹功和启功先生。他追随恩师启功先生8年,学习国学和书画鉴赏。晚年移居江南,专攻书艺,独步沪杭,开一代新风,研创出丰满妍丽的贵妃书体和飘逸遒劲的行凹书体。通读于长海先生的书法作品,尽显唐风晋韵遗风。给读者印象最深的是“秀、雅、润、险、狂”这五大特色。而这每一特色并非同时出现在同一部作品中,内容不同,对象不同,所用的书艺风格也迥然不同。
其一“秀”。秀得唯美,观之动容,思之入纸。这些挺拔隽秀的作品主要以行草书体表现,大多出现在扇面、圆光、条屏中,其内容一般是婉约、柔美的唐诗宋词。我国著名书法家林散之曾道出研习书法的门径:写字要从唐碑入手,推向魏汉;再从汉魏回到唐。写字,一定要研究笔法和墨法,要讲究执笔,讲究指功、腕功和肘功。写字时要做到指实掌空,先悬腕而后悬肘;临帖要先像后不像,先无我后有我,先熟后生,有静有动,意在笔先,抱得紧放得开。日久天长,就能达到瓜熟蒂落,熟能生巧的境界。于长海先生的书法之路完美印证了林散之大师的书法创作门径之论。其作“秀”中透出“颜筋柳骨”,刚劲挺拔,窈窕合度,个别字体笔画仍留有恩师启功的瘦硬清秀、中宫紧凑,四外开合的影子。其结体宽博气势恢宏,骨力遒劲气概凛然,体现了时代精神风貌和作者对完美人生的追求。
其二“雅”。雅得高古,行间玉润,法则温雅。于长海先生融晋人书法善变之韵,借唐人典雅、华贵之风,成功研创出独具一格、风靡江浙的“贵妃体”。这种字体的主要特征是横细竖粗,笔正竖直,点光横曲,撇厚捺薄,结体丰满不塞不臃,丝断意连令人遐想,品位华美典雅之道,意态超然忘我之外,既能透出贵族之气,又现文人风骨。他的作品追求唯美、典雅的书风,在运笔结体中,他会非常刻意处理每一笔画、每一根线条、每一个点与每一个转折,做到意在笔先,一气呵成,前后呼应。这种刻意却超出了字形以外,用点线的变化、用笔的疾缓演绎出一种抽象的飞动之美。
其三“润”。润得灵动,老而不枯、润而不肥。于长海先生深知古人用墨之法,笔是骨,墨是肉,水是血,创作中坚守惜墨如金,泼墨如水的用墨原则。他知白守黑,计白当黑。在统一中求变化,在变化中趋于统一。他把字形笔画的裹与藏、肥与瘦、疏与密、繁与简等对立的因素融为一体,把笔墨的湿润、浓淡、干枯有机结合,使其书作力求骨、肉、脂、泽兼而备之,润含春雨,干裂秋风,整体黑色鲜润和美。在章法分布上,既重视整体的气韵,又兼及局部的完美,书写时左顾右盼、前后呼应。行与行、字与字之间有正有侧、有偃有仰、姿态万千、生动活泼。以墨的外在张力冲击读者视觉,突出了作者个性鲜明的艺术特征。
其四“险”。险得和谐,绝处逢生,超凡脱俗。造险求稳是书法至高的艺术境界,更多的书家为之探求一生。孙过庭书谱说:“初学分布,但求平整,既知平整务追险绝,既能险绝复归平整。”“险”分两种:一是有意造险,二是无意遇险。有意则“造”时已谋“破”之法,故心手相应,可得意中之妙;无意则须当机立断,临见妙裁,有时也可收意外之效。“造险”能使人心惊,但如超越法度一险到底,则有弄巧成拙、败笔之危,唯能“破险”,便可绝处逢生,出其不意,夺险而出,方可为奇。于长海先生在创作中最忌呆板中庸无起伏变化的作品,他认为“文如看山不喜平”,书法也一样,必须追求内在变化,在变化中求得大美和谐,诗文讲究抑扬顿挫,书家也要有奇思妙想和出神入化的艺术手法。有时,他打破汉字部首搭配的匀称、上紧下松的结构规律,破坏局部结体均匀,追求整体和谐。特别是在右下部点竖的用笔上多有出其不意、超越想象、夸张造险之势,但却能在相呼应的部位“破险”成功,在跌宕起伏中化险为夷,总体上看仍不脱离中轴重心线,险中求稳,让读者产生一种险绝美的视觉效果和无限遐思。
其五“狂”。狂得时尚,激情四射,气势如虹。笔墨当随时代,艺术家离不开社会大背景和大环境,在秉承传统的同时,更要以新的技术手段、技巧方式来丰富演化作品的内涵,这样的书法才能大气、豪放。于长海先生在创作中把握了自由、奔放、个性、标新等时尚元素,大胆创新,特立独行,将传统厚重的书法精华融入现代自由创作之中。他创作的行凹书体,汲古纳今,注入现代书法艺术创意,强调视觉元素和美术构图,从古典韵味浓厚中透露出尚奇尚趣的现代气息。
海为龙世界,云是鹤故乡。这是于长海先生自励楹联。书法艺术的独特魅力不仅仅是线条分割的空间视觉艺术,还在于能够在看似感性的墨象之中,直接亦或间接显示出人的生命意义并对人的本质加以理性的自我确证。于长海曾说:“谁说隶书是呆板的,写隶书也要飞起来。”纵观于长海先生的作品,诸体皆精,法度文雅,气韵通神,无论是楷、行、隶、篆,还是行楷、行草、狂草都秉承传统,章法有度。同时,他又汲取古意,博采众长,兼具时代色彩,创新出独树一帜富于变化的崭新书体,在静与狂的一对矛盾体中泼墨挥毫,实现艺术自我,笑对书艺人生。
著述荣誉
主要业绩:
1980年全国第一,二届书法篆刻巡回展〈沈阳市、北京〉任评委;
1982年纪念鲁迅诞辰一百周年任评委;
1983年中国近代百年书法大赛银奖;
1988年取得题字资格;
1989年文化部举办的书法展中获“群星奖”。
主要著作:
行书:《于长海行书“醉翁亭记”》;
隶书:《〈汝南王修治古塔铭〉集联》;
行草书:《于长海书“千字文”》。
书法论文及作品散见于全国各类书画专业刊物。
作品展示
请欣赏:
目录
概述
个人简介
艺术特色
著述荣誉
作品展示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