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叶海金沙
蕨纲海金沙科的植物
小叶海金沙(Lygodium microphyllum),又称攀爬铁线蕨、老世界攀爬蕨、小叶攀爬蕨或带状瓶儿小草,是海金沙科海金沙属的攀援草本蕨类植物门。模式标本由Luis Née在菲律宾吕宋岛的Nabúa附近采集。
形态特征
植株蔓攀,高达5-7米。叶轴纤细如铜丝,二回羽状;羽片多数,相距约7-9厘米,羽片对生于叶轴的距上,距长2-4毫米,顶端密生红棕色毛。不育羽片生于叶轴下部,长圆形,长7-8厘米,宽4-7厘米,柄长1-1.2厘米,奇数羽状,或顶生小羽片有时两叉,小羽片4对,互生,有2-4毫米长的小柄,柄端有关节,各片相距约8毫米,卵状三角形、阔披针形或长长圆形,先端钝,基部较阔,心脏形,近平截或圆形。边缘有矮钝齿蟳,或锯齿不甚明显。叶脉清晰,三出,小脉2-3回二叉分歧,斜向上,直达锯齿。叶薄草质,干后暗黄绿色,两面光滑。能育羽片长圆形,长8-10厘米,宽4-6厘米,通常奇数羽状,小羽片的柄长2-4毫米,柄端有关节,9-11片,互生,各片相距7-10毫米,三角形或卵状三角形,钝头,长1.5-3厘米,宽1.5-2厘米。孢子囊穗排列于叶缘,到达先端,5-8对,线形,一般长3-5毫米,最长的达8-10毫米,黄褐色,光滑。小叶海金沙孢子为辐射对称,三裂缝,裂缝长度约为孢子半径的2/3;极面观钝三角形,赤道面观为半圆形或超半圆形。
生长环境
生长于海拔110-152米的溪边灌木丛中。
分布范围
除了在中国的福建省西部(永定区)、台湾(台北市)、广东省惠阳区英德市)、香港特别行政区海南岛西北部及南部(儋州市、乐平)、广西壮族自治区临桂区、瑶山)、云南省东南部(蒙自市、河口)有分布外,小叶海金沙也广泛分布于印度南部、缅甸、马来群岛菲律宾等地。
危害与防治
小叶海金沙在入侵的环境中造成了严重问题。它破坏湿地生态系统,危害濒临灭绝的物种。能够攀爬树木和灌木,形成密集的水平树冠,覆盖整个植物群落,降低了当地植物的多样性。此外,小叶海金沙对火灾造成问题,因为它可以将火引入树冠,杀死树木。在南佛罗里达州的公共保护地,这种蕨类迅速蔓延。
生长习性
孢子萌发:小叶海金沙孢子播种7天左右,孢子自裂缝处开裂,出现原叶体细胞,同时长出假根,为书带蕨型(Vittaria-type)。
丝状体:原叶体原始细胞经过连续横分裂,形成3-10个细胞长的单列丝状体,随着生长,丝状体基部不断出现假根。丝状体前段细胞内的叶绿体数量较多,呈鲜绿色,基部的细胞生长到一定时期后叶绿体也开始增多。
片状体:播种20天左右,丝状体的顶端细胞纵向分裂,然后左右交替斜向分裂,形成片状体。
原叶体:播种40天左右,可见有幼原叶体出现。片状体的前端凹陷形成分生组织,分生组织的分裂使整个幼原叶体前端逐渐变得宽阔。随着发育,顶端的下陷逐渐加深,使幼原叶体成为明显的两侧对称的长条状心脏形。成熟的原叶体墨绿色,坚韧挺拔,无毛状体,较厚,生长到后期发育成凤蝶总科形,其发育方式为铁线蕨型(Adiantum-type)。
假根:最初的假根在孢子萌发或丝状体时期出现,棒状,起初无叶绿体,壁无颜色,长到一定长度后开始出现叶绿体,随着生长发育,假根不断出现。幼原叶体的假根一般长于基部,多呈棒状直立,有少量叶绿体,假根的壁起初无色,生长一段时间后,开始呈现绿色,黄绿色或黄褐色。成熟原叶体基部和近基部的背腹面都有假根,多且稠密,多呈棕黄色,短的呈棒状直立,长的发生弯曲。
性器官:播种60天左右,颈卵器开始产生,位于心形原叶体生长点和假根基部之间,一般位于原叶体腹面,每个原叶体上有数个到十几个不等。未成熟颈卵器呈圆形。精子器位于原叶体边缘及后半部。精子器近球形,突出于原叶体表面。
胚的发育:播种90天左右可看到从原叶体上长出幼孢子体。小叶海金沙幼孢子体第一叶无拳卷现象,幼孢子体长出后,原叶体仍能继续发育,幼孢子体生长1个月左右,长出2-3片叶子,原叶体才逐渐枯黄。
繁殖方式
孢子的采集
将带有孢子的叶片放置于干净的塑料袋中,在干燥通风的地方使孢子自然散落。约两周后将孢子收集并除杂置于干净的信封中,然后于4℃的冰箱中保存,以备实验使用。
培养方法
将成熟孢子置于1.5毫升离心管中,加入无菌水,充分振荡后,4000(转/分钟)离心1分钟,弃上清液,加入5%次氯酸钠消毒15分钟,再用无菌水漂洗3遍。
采用MS培养基和土壤两种方法培养。在超净台中将孢子悬浮液接到MS培养基上。土壤培养是在培养皿中放入少量泥土,铺上几层滤纸,用蒸馏水浸润滤纸,再把小叶海金沙的孢子均匀地撒在湿润的滤纸上。
这两种培养方式的温光条件相同,温度25℃,每天光照时长12小时,光照强度为2500勒克斯
快速繁殖
将小叶海金沙孢子经消毒后分别接种于MS、1/2MS和1/4MS培养基上,其孢子萌发率均在80%以上,但萌发时间比土培时间晚2-3天,幼孢子体的出现也比土培晚15天左右。配子体的发育过程与土培相同。
在上述3种培养基上,孢子萌发后形成原叶体,30天左右长出绿色小球,继续培养,一些小球体逐渐长大,并形成芽,然后长出小叶片,培养30天后,丛生苗长满培养基表面。丛生苗分割后可作继代培养,30天后增殖可达5倍以上。从丛生苗的增殖和生长情况看,以1/4MS培养基的效果最好,1/2MS培养基次之,而MS培养基最次。组培苗的移栽,长有3-4片叶带假根孢子体经2-3天炼苗后,用镊子轻轻夹出,洗净根部琼脂后栽于基质(草木灰:细沙=1:1)中,塑料薄膜覆盖,湿度保持在90%以上,温度控制在22-25℃。10天后揭去薄膜,逐渐增强光照,降低湿度,成活率可达90%以上。
保护级别
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IUCN 2011年 ver 3.1)——无危(LC)。
列入《中国生物多样性红色名录-高等植物卷》(2013年9月2日)——无危(LC)。
外部链接
参考资料

Warning: Invalid argument supplied for foreach() in /www/wwwroot/newbaike1.com/id.php on line 362
目录
概述
形态特征
生长环境
分布范围
危害与防治
生长习性
繁殖方式
孢子的采集
培养方法
快速繁殖
保护级别
外部链接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