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印大桥
广州横跨珠江的第四座大桥
海印大桥,又称海印桥,是广州市第一座斜拉桥,也是中国第一座双塔单索面混凝土斜拉公路桥。
海印大桥位于广州城区东南二沙岛西侧,北起大沙头,南到滨江东路,全长1125米,主桥长346米,宽35米,是珠江上的第四座大桥。该桥建于1985年6月,1988年12月建成通车,2001年1月停止收费。
海印大桥因桥的北端旧时曾有“羊城三石”之一海印石而得名。它是中国国内建成的第一座双塔单索面预应力混凝土箱梁型斜拉桥,采用双塔单索面、双排柔性墩体系,主桥结构为塔、梁、墩固结体系。索塔高57.4米,全桥共有拉索186束,扇面排列。
建设历程
1985年7月,海印大桥动工建设,原称珠江第四桥。
1988年12月,海印大桥建成,并通车运营。
2001年1月,海印大桥停止收费,同时拆除收费设施。
2016年11月23日至2017年1月中旬,海印大桥中进行修工程项目。
2017年8月23日,海印大桥实施动静载试验检测工作,进行双向封闭施工;同年8月25日,海印大桥完成封闭施工。
桥梁位置
海印大桥位于中国越秀区二沙岛,西距上游江湾大桥0.8千米,东距下游广州大桥3.2千米,北引桥接越秀区东湖路,并于上跨、互通沿江路;南引桥接海珠区东晓路,并上跨、互通滨江路。
建筑设计
建筑结构
• 整体布局
海印大桥分别由水上主桥、陆地南北引桥及其立交匝道组成;大桥全路段大致呈正南正北方向布置,桥塔立于桥面横断面中央,为左右行车道的中间分隔带上,桥面两傍设有自行车道及人行道。
• 设计理念
海印大桥是广州市第一座斜拉桥,海印之名源于大桥北端羊城三石的海印石
海印大桥塔顶像两只“羊角”,寓意羊城;夜幕下的海印大桥,在灯光的营造下犹如一艘双桅船在旭日初升时扬帆远征,同时又像两把巨大的竖琴伴随江面幻彩的水纹奏响珠江的光影乐章,随着灯光流动的变色,江面被渲染的七彩斑斓,华美异常,桥梁的动态与静态艺术在这里得到了全新的诠释。
• 设计特点
海印大桥是中国国内建成的第一座双塔单索面预应力混凝土箱梁型斜拉桥;主桥为三跨辫索面斜拉桥,塔侧面呈倒Y型,吊索立面采用扇形密索布置,中间分隔为斜吊索区,桥面以上塔柱成倒Y形与桥面和桥下双排墩固结;桥面为预应力混凝土结构,中部为三室薄壁钢筋混凝土箱,两侧设置悬臂T梁及箱梁;塔柱和双桥墩均是空心薄壁钢筋混凝土结构,大桥主路段为双向六车道城市快速路,采用一级公路标准。
设计参数
海印大桥线路全长1130.75米,主桥总长416米,跨度组合为85.5米+175米+85.5米,其中主跨175米,南北两个边跨各85.5米;两座桥塔高度56.4米;过度孔各为35米;桥面宽度35米,两侧各悬臂T梁、箱梁高度3米,桥面划分的中央分隔带宽度4米,两侧快车道宽度7.5米,慢车道5.5米,人行道2米;全桥共布置186根斜拉索,水平夹角从27至62度变化,索长37.4至101.4米,外径179毫米至202毫米,每米重500牛。
设备设施
• 照明设施
海印大桥照明分四部分:一是钢体拉索的照亮,拉索的本身被漆染成红色,按照桥自身固有特点,采用RGB全彩投光灯把颜色定成红色照亮桥索,烘托自然月夜下的桥体立面。二是桥梁两侧用800多支全彩线型洗墙灯照亮桥身,利用流动的彩色光表现水的意象;每当行船在江中,空中水面不五彩变换的波光流动相映,将各种载体条件发挥到极处,给人以动 静的流动美感。三是桥墩部分采用80多台大功率投光灯将每一座桥墩立面照亮,以方便行船从远处就看清桥底结构,满足照明需要和景观要求;最后,结合桥顶部满月形的圆孔结构,在桥内放置12台方形投光灯,均匀的整体光色效果营造出圆月般的晶莹剔透。
• 监控设备
截至2017年4月,新光大桥全路段设有电子警察等交通监控设备。
运营情况
票制票价
2001年1月起,海印大桥停止收费,同时拆除收费设施。
通行事项
• 道路限行
2018年8月5起,广州市市实施“开四停四”管理措施,海印大桥属于广州“开四停四”限行路段。
建设成果
• 技术难题
海印大桥的箱梁采用了挂篮双悬臂浇法施工,但由于海印大桥斜拉索的控制荷载为施工荷载,因此严格控制并尽量减轻施工荷载,是挂篮设计和使用中药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
• 科研成果
文化特色
• 旅游
海印大桥是广州珠江夜游的重要景点之一,海印大桥灯光秀也是广州国际灯光节的灯光作品之一。
价值意义
海印大桥的建成不仅缓解了广州市内的紧张状况,还为城市美容增添了新的一座美景。(林沛元 评)
目录
概述
建设历程
桥梁位置
建筑设计
建筑结构
设计参数
设备设施
运营情况
票制票价
通行事项
建设成果
文化特色
价值意义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