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路(1917年-2018年11月4日),
河北地质大学教授,中国地质经济管理学的奠基人之一。刘路教授自1982年后,曾兼任地矿部地质矿产经济研究系列正研级职称评审委员会委员、地矿部地质经济课程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委员、地矿部学术委员会委员、学位委员会委员、中国地质矿产经济研究会理事、中国地质劳动学会顾问、
河北省技术经济及管理现代化研究会理事、《河北地质学院学报》副主编,《国外地质技术经济》杂志主编、河北地质学院学位委员会主任、学术委员会副主任、
张家口市第六届人大代表等职。他在2018年11月4日中午在北京逝世,享年102岁。
人物经历
1939年考入
国立西南联合大学经济系,师从我国经济学泰斗
陈岱孙。
1946年考取出国留学生资格。
回国后,刘路曾在资源委员会东北电力局、
台湾肥料股份有限公司担任会计课长、副管理师,并于1949年6月参加第四野战军南下工作团。
1949年10月至1952年12月任中南工业部有色金属总局科员。
1953年1月至1958年3月任地质部计划司、劳动工资司科员、正定地质干部学校教员。
1958年4月至1964年1月任
河南省地质局计财科长、定额队长。
1979年10月晋升为副教授。
1982年1月任经济管理系主任。
1984年5月任经济管理系名誉主任、经济研究所所长。
1984年6月加入中国共产党。
1986年担任硕士研究生导师。
1992年3月离职休养,享受副司局级政治生活待遇,同年10月经国务院批准享受政府特殊津贴。
主要贡献
刘路教授是一位有影响的地质经济管理学家,是中国地质经济管理学科的创立者之一。
20世纪50年代在地质部工作期间,在
苏联专家的指导下,建立了地质勘查劳动定额体系。在计时观测(技术测定)的基础上,首次发现了岩心钻探岩石可钻性规律,以此为依据制定了
中原地区岩心钻探岩石分级表,沿用至今。
60年代初期,按照中央清仓核资领导小组的要求,组织、推动地质部所属552个基层单位的物资清查和收购处理工作,在此期间及时总结各阶段的成绩与偏差,为地质部清仓核资提供了明确方向。
80年代中期,在国家考试指导委员会的领导下,地矿部组织了地质行业七个部、总公司的地质队(经理)国家统考培训工作。
刘路教授主编教材,组织教学。五期共培训地质队长(经理)2086人,其中地矿部1056人。地质队(经理)的基本素质和业务水平普遍得到提高,全国统考成绩地质行业最优,收到了较好的社会效果。
刘路教授在地质部正定地质干部学校(现
河北地质大学)、
宣化地质学校(现河北地质大学)、河北地质学院(现河北地质大学)和石家庄经济学院(现河北地质大学)任教,从教40年。他对地质经济管理学科的建立是具有开创性的,构建学科体系是全面性的,在地质教育方面的影响是深远的。他忠诚党的教育事业,勤奋执教,严谨治学,培育了几代地质经济管理学者,已是桃李满天下。
他创立、主编、教授了《地质经济管理概论》(
地质出版社1982年10月出版)、《地质勘查单位管理》(地质出版社1988年1月出版)、《地质劳动经济管理》(地质出版社1985年8月出版)、《地质勘查单位管理基本知识》(
经济科学出版社1986年5月出版)、《地质勘查单位管理学》(地质出版社1987年8月出版)、《地质勘查劳动定额管理》(地质出版社1990年11月出版)、《地质经济管理学》(地质出版社1993年6月出版)等7部高等学校试用教材和培训教材,已经初步形成我国宏观与微观具有紧密内在联系的地质经济管理学科体系。
1986年起,我院同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经济学院联合培养地质经济管理硕土研究生,他担任硕士研究生导师,代表学院亲自起草协议书、拟定教学计划和课程设置,并负责组织了地质经济管理学专业课命题、阅卷、录取、讲课和答辨工作。到1992年底,已亲手培养6名
经济学硕士研究生,这些学生目前已成为科研、教学和管理部门的主力和骨干。
刘路教授长期从事教学和科研活动,始终把教学和科学研究结合起来,做到了既出科研成果,又培育人才。80年代和90年代,由他主持完成了多项省部级以上科研项目,获得了丰硕的科研成果。这些成果一方面是开创了我国地矿行业矿床经济评价的先河,对我国的经济建设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和现实意义;另一方面基本创立了地勘单位企业化的新模式,大大推进了地矿系统管理现代化进程。
1980年至1985年,他主持并完成了地矿部部控项目“地质经济效果研究”。在这项课题中,首次进行了我国
铁矿床的技术经济评价,并于1980年提出和论证了铁矿石极
贫矿(15%—20%)的利用问题。经测算:
冀东水厂铁矿利用极贫
矿石可多利用储量3000万吨,多获利润3亿元。这一见解日后得到推广。该项成果开创了地质部门矿床经济评价的先例,在研究上抓住了关键,具有开创性、实践性、科学性,达到了国内先进水平。此项成果1988年获地矿部科技成果四等奖。
1983年至1984年,他负责与
天津市市地矿局协作,主持并完成了
联合国京津地区地热评价子课题项目“天津市区及王兰庄地热田第三系热水勘探、开发、利用经济评价”。该项成果在评价理论、原则和方法上,在国内首次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和尝试,对我国低温热水勘探开发利用的经济评价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和示范意义。此项成果1985年获地矿部科技成果
三等奖。
1986年至1989年,他负责与
河南省地矿厅协作,主持并完成了地矿部部控项目“地勘单位管理现代化的实践与研究”。该成果结合地勘单位的特点,探索了地勘单位管理现代化的途径,在地矿部所属地勘单位得到了推广应用,收到了很好的和广泛的经济、社会效益。此项成果1991年获地矿部科技成果三等奖。
1990年至1993年,他负责与
河北省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和第五地质大队合作,主持并完成了“地勘单位管理模式研究”课题。这项成果所提出的观点和建议具有理论性、政策性、较好的可操作性和一定的超前性。在地勘单位组织机构设计、企业文化建设等方面,既借鉴了国外的有益经验,又结合我国实际,具有开创性。
1991年至1995年,他承担并完成了地矿部“八五”科技攻关项目“
海沧区开发区环境地质质量综合评判及土地利用的地质经济论证”的子课题“地质经济模型及海沧开发区土地利用形式的地质经济论证”。该项研究创立了城市土地利用地质经济评价指标体系和评价模型,清楚地反映了区域不同土地类型的适宜性与最佳土地利用方式,为实现城市土地利用优化以及科学制定土地价格提供了依据,拓宽了
地球科学服务领域,为开创环境地质经济评价这一新的学科领域做出了贡献,此项研究已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刘路教授自1978年以来还在公开刊物发表有影响的学术论文及译文20多篇,在地质行业勤奋工作近50年。他一贯扎实勤恳,为人师表,严以律己,宽以待人。80多岁高龄仍经常工作在教学、科研第一线。
他曾多次受到上级部门的表彰:
1958年获
河南省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卢氏地质队先进工作者称号。
1964年获地质部清仓核资领导小组记功表彰。
1987年获
张家口市科技战线“树比学”活动先进个人奖。
同年受到地矿部对地质队长国家统考培训工作的表彰。
1991年河北地院经济研究所获省科委、教委授予先进集体称号。
1996年《地质勘查劳动定额管理》获学院优秀教材
三等奖。
自1990年至1994年,他的传略被《当代中国社会科学学者大辞典》(
浙江大学出版社1990年3月出版)、《中国当代经济科学学者辞典》(
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2年4月出版)、《当代中国科技名人成就大典》(第四卷)(福建科学技术出版社1992年7月出版)、《中国当代社会科学家大辞典》(太原
书海出版社1994年5月出版)等大型权威辞典收录。
1995年后,他的传略又列入另三部专家辞典中。
刘路为
中原地区地质经济管理学科的创立做出了杰出贡献,20世纪50年代建立了地质勘查劳动定额体系,在计时观测(技术测定)的基础上,首次发现了岩心钻探岩石可钻性规律,以此为依据制定了中国岩心钻探岩石分级表,沿用至今。
刘路创立、主编、教授了《地质经济管理概论》《地质勘查单位管理》等7部高等学校试用教材和培训教材,初步形成了我国宏观与微观具有紧密内在联系的地质经济管理学科体系。
他主持并完成了地矿部部控项目“地质经济效果研究”。
负责与
天津市市地矿局协作,主持并完成了
联合国京津地区地热评价子课题项目“天津市区及王兰庄地热田第三系热水勘探、开发、利用经济评价”。
负责与
河南省地矿厅协作,主持并完成了地矿部部控项目“地勘单位管理现代化的实践与研究”。
负责与
河北省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和第五地质大队合作,主持并完成了“地勘单位管理模式研究”课题。
承担并完成了地矿部“八五”科技攻关项目“
海沧区开发区环境地质质量综合评判及土地利用的地质经济论证”的子课题“地质经济模型及海沧开发区土地利用形式的地质经济论证”。
社会职务
刘路自1982年后,曾兼任地矿部地质矿产经济研究系列正研级职称评审委员会委员、地矿部地质经济课程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委员、地矿部学术委员会委员、地矿部学位委员会委员、中国地质矿产经济研究会理事、中国地质劳动学会顾问、
河北省技术经济及管理现代化研究会理事、《河北地质学院学报》副主编、《国外地质技术经济》杂志主编、
河北地质大学学位委员会主任、学术委员会副主任、
张家口市第六届人大代表等社会职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