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亮之(1929年5月-2017年11月28日),
长乐区人,被誉为中国第一代农业
气象学家,是我国现代农业气象学的开创人之一。
1946年上海沪江大学附中毕业,同年考入
浙江大学农学院植物病虫害系,并投身于学生革命运动。1947年加入中共地下党,1948年赴皖西解放区,参加人民解放战争。1950年浙江大学农学院毕业。1956~1957年在
北京大学物理系气象专业进修。历任南京农业学校教导副主任,华东农林干部学校三部副主任、团总支书记,华东农业科学研究所助理研究员,中国农业科学院江苏分院副研究员,南京市农业科学研究所副所长,
江苏省农业科学院研究员、该院粮食作物研究所与农业现代化研究所副所长、院长、党委书记、院学术委员会主任、院专家委员会主任,中共江苏省第七届省委委员,中国农业气象研究会理事长,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第三、四届全国委员,江苏省科学技术协会第三、四届副主席,江苏省农学会理事长,江苏省老科协副理事长,
国际玉米小麦改良中心(CIMMYT)理事,并任
中国农业大学、
南京农业大学、
南京气象学院兼职教授、博士生导师,
俄勒冈州立大学客座教授。他被聘为国际性杂志Agricultural Systems和Plant Production Science编委。
在我国最早提出农业气象生态的观点与方法,注重学术研究与农业生产紧密结合。20世纪50~70年代,研究论述了长江流域发展双季稻的可能性,并研究解决双季稻生产中的关键技术,对我国长江流域双季稻的大面积发展起了积极作用。研究解决我国水稻秋季冷害不实与水稻
小穗问题,提出水稻安全齐穗期与适宜播栽期的求算方法,在全国各稻区普遍应用,为我国水稻稳产高产起到指导作用。他与助手一起研究揭示我国南方
小麦湿害的机理,并提出防湿对策,后来得到大面积应用,推动了南方小麦产量的提高。20世纪80年代,主持完成中国水稻气候资源与气候
生态区划研究,为发展我国稻生产提供了科学依据,此成果在国际上受到广泛重视。
他的学术专著有《江苏农业气候》、《水稻与气象》、《水稻气象生态》、《
农业系统学基础》、《水稻栽培计算机模拟优化决策系统》、《农业模型学基础》等;参与写作《中国水稻栽培学》;作为副主编的著作有《中国气候与农业》、《中国农业气象学》;有多本译著。先后共发表研究论文80余篇,其中刊登在国际杂志上的有8篇。培养硕士生8名、博士生6名。几十年来,他为我国农业科技、农业气象、农业模型研究与应用培养了大批人才。曾获国家、省、部级科技进步
一等奖各一项,省科技进步
二等奖一项,省、部级科技进步
三等奖三项和省科学大会奖一项。1991年起,获得国务院特殊津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