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岁即喜读书,手不释卷,深受父母爱。父亲不忍其读书劳累,母亲却鼓励说:“儿读书为正道,何怕艰苦”。从而更加严格要求。应龙熟谙易、诗、礼、乐、
春秋,日记数千言,下笔成文,深得老师器重。17岁入州学,成绩优异,明弘治十四年(1501年)中乡举,
正德六年(1511年)登进士,初任户部主事,后升员外郎。
马
应龙任户部主事时,
河南省发生战事,应龙以兵部员外郎
参军督饷。事平,朝廷赐银10两,丝一表里。后由尚书彭公泽荐,以其生长边方,熟知兵事,遂将延绥、临巩、洮岷兵马交予应龙,自为一支。后经巾江之捷,兵势渐盛,遂至
汉州任
明朝军事都督。一次,他正与副总兵官陈公珣、游击将军闫公勋议事,忽报城被围。陈、闫犹豫不决,应龙忿然领所部兵马出击,大战于三渡水,亲斩头目一人,令士卒奋勇冲杀,所向披靡,自是军中皆以文武全才敬之。朝廷赐
应龙银20两,纻丝二表里,升俸一级。班师回,督粮
河北省、
河南省。因治理有方,于
正德十年(1515年)升本部山东司署
员外郎。次年升郎中,奉命总理
辽东粮储收吏,有政声。继而治兵
渤海,民为立祠,后因病准归故里养病三年,其间所学益进。后复任
福建省司郎中,又上京就任,乃数次上言边事,建议朝廷。
正德年间,山东霸州一带兵荒马乱,豪门富户兼并侮法,贪官、污吏肆意敲诈勒索,乡民家无完器,仓无积粟,生活十分困苦。
嘉靖元年(1522年)马应龙升任山东按察司副使后,整饬
霸州市兵备,持廉秉正,严肃法度,修城池,建营堡,精兵简政,加强军队操练,有积粟1.2万余石,以备缓急;对贪官污吏、不法盗贼,处以重法;明冤狱,除隐恶,使权贵不敢谋于私,由是民心大振,皆设位祠祀于家。巡抚都御史孟公春以
应龙治理霸州情状上奏朝廷,特嘉奖应龙银20两,纻丝二表里,应龙宿有痰疾,在霸州5年,公事劳烦,痰疾时有发作。嘉靖五年,应龙多次上书乞归故乡调养,未如愿。是年农历十二月,病情恶化,忽命为
四川省按察使之职。受命两月后,于
嘉靖六年二月五日病故,享年53岁。
马应龙一生著文很多,有文章盛名。当时
高丽上诗于朝,有“应龙文字实堪师”之句。可惜流传下来的不多,现存仅有《重建庄毅公祠堂记》篇、《马岭关有感书两当公馆》诗一首。
马应龙去世后,由长子马汝良送归葬于
临夏回族自治州城西。路过武功时,汝良奉父生前遗嘱请
康海(康对山,状元)作
墓志铭。
应龙生前曾对康说:“大丈夫当磊磊落落,自见于世,一涉顾吝,便要诎身。”康在墓志铭中写道:“名德振振,光我雍秦”。君卒之日,唯有俸金若干,余无一钱,
霸州市军民来迎送、瞻仰者络绎不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