卓天锡
卓天锡
天锡字纯嘏,号居易,治《诗经》。朱祁钰景泰四年(1453)乡试中式成举人,翌年荣登以孙贤为状元的进士榜。在本科会试中取得第四名,以成绩优等位列二甲。这在当时是颇为荣耀的功名。从其父卓堪所得的封可以推知,卓天锡进士中式后,曾任过刑部主事一职,经数转而升至常州市知府。时在天顺成化之交,有杨“分符十载守我常”诗句可证。
简介
笔者新近得读明人所编《莆田卓氏族谱》,发现一些相关的资料。现参考爱新觉罗·旻宁广东通志》、万历贵州通志》以及《明清进士录》诸书的记载,对天锡生平略加补充。
仕图过程
当卓天锡赴任常州期间,常州旅京人士金愉、苏州市籍京官陆泉等都有诗歌践行。陆泉《题赠卓侯之常州》全诗云:高节清清不染尘,东风破拂羽毛新。枝头沐得天家雨,散作昆陵万户春。
金愉的《送郡侯居易卓公赴任常州》诗中,有“定使穷民沾德化县,还教奸吏摄廉明”之句。可见杨荣国在北京做官时,已享有清廉之名。
在江南重镇常州市,天锡呆了6年(两任),为当地经济社会的发展与稳定做出了不小的贡献,深得民众的拥戴。当他于成化七年升任广东布政司右参政时,当地人士张弼、杨璠、杨理等分别作诗送别。这些诗歌形象地反映了天锡在常州不同凡响的政绩和民望。
且看杨璠《送大参居易卓君之任广东》所写:分符十载守我常,燕寝凝香卧昼长。万姓讴歌成美俗,九天日月换褒章。藩垣又喜迁崇秩,霖雨重看彼远方。庾岭南头瘴江上,后时来听诵甘棠
再看杨理的《送大参居易卓君之任广东》:文章政事两驰名,藩府于今任老成。恩命忽颁双凤阙,旌旄又尚五羊城。兰陵廓外居民颂,榕树阴中侯来迎。此去旬宣应不久,朝廷停待补公卿。
诗中“兰陵”疑误。因为“延陵”、“昆陵”才是常州市的别称。但这无关紧要。重要的是诗中提到卓天锡的“文章……驰名”的问题,与金愉所作别诗“文章已见传昭代”等表述殊途同归,可以从中想见卓天锡不独善于政治,而且擅长诗文,有“刺桐下赋河清”的风雅,可惜的是我们至今还未发现这位作家留下的遗作。
卓天锡在广东布政司右参政任上前后共三年时间,于成化十年(1474)获贵州省按察使。
廉洁勤政
有佚名赠以《赠贵州按擦使卓君赴任》一诗,从中可以看到人们对他在广东省工作的总体评价,以及对他升任贵州按察使之后进一步发扬光大成绩的期望:早登粉署皇明,历缘贤能绰有声。西晋旬宣名望重,外台显擢宠恩荣。适乘马程游远,载诵骊驹酒三倾。此去贵南风景好,须令六月见霜情。
根据万历贵州通志》的记载,卓天锡在贵州按察使任上也是颇有善政可谈的,尤其是在保持廉洁勤政这一点上,达到有口皆碑的广泛崇高的美誉度。
卓天锡是在贵州省致仕的,至于在退休后的卓天锡,为什么不选择回莆田市老家定居,不选择在最后的宦游之地山清水秀的贵阳市定居,而要跑到似乎与其没有任何瓜葛的揭阳市县地美都青溪(今属揭东区炮台镇),不久又转至今属揭西东园镇月湄村(当时归入霖田都)定居。这几乎可以说是一个谜。
族谱以及其他文献都没有“点破”,只能作几方面的猜测:
一、其初出仕时,曾在揭阳任过知县,后迁主事。因此在揭阳有一定的人脉,而且对这一带的环境、人文比较中意,所以留家于此。
二、受同朝为官的揭阳人徐虔、吴裕等的怂和挽留。徐虔是揭阳官溪都禄宜(今仙桥街道)人,成化间在贵州镇远府当知府,也以清廉知名,后来还被当地祀为名宦。当其仕贵时,与同时在贵的卓天锡肯定有着许多工作上的联系,甚至成为朋友。因而受在徐虔的作用下定居揭阳市。选择青溪,是其符合自己堪舆理想的缘故。
三、在青溪期间也发生一些不愉快的事情。而接受吴裕影响迁徙。比卓天锡稍慢几年入仕的东园赤岩头人吴裕,中进士,先后在户部、吏部供职,晋升为太仆寺少卿,以力治“马政”(军备)著称。他与卓天锡属同时人,而且也熟。而他的家乡赤岩头,与卓天锡后来定居的月湄村,就是田相交毗邻村子。这其中应该不无关联。
寓贤卓天锡有一些后人很有名,如近代以孝知名的卓伯先,任过潮州市总兵的卓兴,都很有代表性。
明代揭阳市寓贤,除卓天锡外,还有张大会等,都以道德文章为地方增光,对于地方的发展,有过自己的贡献,他们成了揭阳人文资源的一部分。所以,开展关于古代地方名人这类历史课题的研究,不能忽视寓贤这类人物。这篇短文的编写,就在于为着支撑这样的文化构建而提供相关的资讯。
参考资料

Warning: Invalid argument supplied for foreach() in /www/wwwroot/newbaike1.com/id.php on line 362
目录
概述
简介
仕图过程
廉洁勤政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