凯代尼艾(
立陶宛语:Kėdainiai,发音:[kʲeːˈdâːɪ.nʲɛɪ̯ˑ])是立陶宛最古老的城市之一,位于考纳斯以北51公里的内韦热斯河畔。该城市最早在1372年的利沃尼亚编年史中被提及。根据2020年的数据,凯代尼艾的人口为23,667人。城市的老城区始建于17世纪,而整个城市的面积为19平方千米。凯代尼艾是凯代尼艾区市政府的行政中心,同时也是立陶宛地理中心附近的重要城市。
凯代尼艾地区在17世纪
波兰立陶宛联邦与
瑞典之间的战争“大洪水”期间,发生了几场重要战役。1655年,拉齐维尔家族的两名成员在凯代尼艾城堡签署了一份与瑞典的短暂条约,即凯代尼艾联盟。尽管拉齐维尔城堡已所剩无几,但加尔文教堂(1631年)的地下室仍然是家族陵墓所在地,包括克日什托夫·拉齐维尔及其儿子扬努什的墓穴。
16世纪末和17世纪期间,
苏格兰新教徒在安娜·拉齐维尔皈依的鼓励下来到这里;这个社区在城市中产生了相当大的影响,并一直持续到19世纪中叶。围绕市中心广场的建筑群仍然包括被称为“苏格兰房屋”的商人宏伟住宅。
在巴巴罗萨行动期间,凯代尼艾于1941年夏天被
德国联邦国防军占领。1941年8月28日,居住在该地区500年的整个犹太社区在德国特别警察营的指导下被杀害,当地立陶宛人也参与了这一行动。大屠杀前的犹太人口为3000人。
立陶宛独立后,凯代尼艾的老企业重新焕发生机,新企业也相继成立,为其作为经济要塞的地位做出了贡献。凯代尼艾化工厂Lifosa于1963年1月开始运营,是立陶宛工业化的里程碑,但其排放的大量
硫酸在1980年代成为生态抗议的对象。
凯代尼艾这座城市在不同语言中有多个名称:
波兰语中称为Kiejdany,
依地语中称为Keidan(קיידאן),
德语中称为Kedahnen。其他替代名称包括Kidan、Kaidan、Keidany、Keydan、Kiedamjzeÿ("j" /e/)、Kuidany和Kidainiai。
凯代尼艾地区博物馆成立于1922年,现在运营四个分支机构:多元文化中心、拉齐维尔公爵陵墓、约扎斯·包克斯特利斯之家和V.Ulevičius木雕博物馆。该市被誉为立陶宛的黄瓜之都,每年都会赞助一个黄瓜节。2013年,乐队
巴士底乐团在此地拍摄了他们单曲《Things We Lost in the Fire》的音乐视频。
凯代尼艾区市政府有一个小型的
波兰少数民族社区,共329人(0.61%),但只有30人参与了凯代尼艾波兰协会(Stowarzyszenie Polaków Kiejdan),这些都是年长者;他们的文化活动包括公开庆祝波兰独立日和5月3日宪法日,以及组织波兰文化节。自1994年起,这里存在一所
波兰语学校。
凯代尼艾拥有多个体育俱乐部,其中
篮球俱乐部BC Nevėžis参加立陶宛篮球联赛,足球俱乐部FK Nevėžis以附近的河流命名,在第二级联赛I Lyga比赛。其他足球队包括FK Lifosa和FK Nevėžis-2,后者是Nevėžis的
预备队。
凯代尼艾可通过Via Baltica高速公路从考纳斯和帕内韦日斯进入,也可通过铁路从
维尔纽斯、克莱佩达和希奥利艾进入。此外,凯代尼艾服务于立陶宛第二大机场——考纳斯国际机场,该机场位于卡尔梅拉瓦地点。
凯代尼艾是许多著名人物的故乡,包括立陶宛贵族和大亨约努沙斯·拉德维拉(1612-1655)、牧师和1863年起义的领导者安塔纳斯·马克维丘斯、
波兰作家和
诺贝尔奖得主
切斯瓦夫·米沃什(出生于Šeteniai村)、立陶宛作家和翻译家米卡洛尤斯·道克沙、反纳粹抵抗组织HaShomer HaTzair的领导者马丁(摩西)·卡根、拉比和多产的作者以西结·卡岑伦堡、著名的正统派拉比阿夫罗姆·埃利亚胡·卡普兰(1890-1924)、犹太学者和作家摩西·莱布·利连布卢姆、立陶宛政治家和前议会议长
维克托拉斯·蒙蒂亚纳斯、作家约扎斯·包克斯特利斯、立陶宛外交官约扎斯·乌布什斯(出生于Šeteniai村)、1811年在
耶路撒冷古城重建阿什肯纳兹社区的施洛莫·扎尔曼·佐雷夫,以及作家和犹太领袖伯纳德·G·理查兹(1877年3月9日生于立陶宛凯代尼艾的Dov-Gershon Rabinovich - 1971年6月25日在美国去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