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土高坡》是一首由
陈哲作词,苏越作曲的西北风歌曲,张静林(艺名安雯)于1988年首唱于
中国中央电视台《同一祖先》大型晚会。
《黄土高坡》歌词创作于1986年秋,词作者陈哲受中央电视台剧组邀约探访
陕北地区地区,面对壮阔的
黄土高原地貌深受触动,遂一挥而就完成了歌词创作。后来多份曲谱应运而生,其中
苏越的曲谱尤为契合歌词意境,经陈哲认可后采用了苏越的版本。1988年在第三届
青歌赛的决赛上,胡月、
杭天琪、
田震等参赛歌手都不约而同地选唱了《黄土高坡》,并一一获奖,这一批获奖歌手引领了当时中国流行歌坛的潮流。随后,《黄土高坡》在全国流行起来,引发了中国歌坛西北风的大流行,所以这首歌堪称中国流行歌坛的一座里程碑。
《黄土高坡》创作于1986年秋天,词作者陈哲跟随中央电视台一个剧组来到了陕北,他被眼前这一片沟壑纵横的黄土地震撼了。随后就一气呵成创作了这首歌词,当时这首歌还不叫《黄土高坡》而是《我的歌》。
当时陈哲为了帮
中国中央电视台拍摄一部关于知青下乡的纪录片,和朋友一起去
雁北地区采风,当地的原野、山峦和人文状态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回到北京后。他走到门口去等着打电话,西北风吹来,电线呜鸣作响,刹那间,在雁北的情境和感受又涌上心头。于是他花了两分钟写下了该曲的词。之后,好几个人写了曲稿,
苏越的版本就是其中之一。陈哲认为,苏越的风格最合适,后来就用了这个版本。
在创作过程中,苏越对该作品多次修改但未满意,遂将其搁置。后来,他的妻子
安雯在一堆废弃乐谱中发掘出此曲,同时帮助他找到灵感。在安雯的帮助下,苏越成功完成了《黄土高坡》的创作。
1987年,歌手胡月在录音棚巧遇苏越和安雯夫妇,彼时他们正录制《黄土高坡》,准备完成后赴日留学。胡月听后对此歌深感喜爱,经过交谈,苏越夫妇决定将歌曲及伴奏交给胡月进行演绎。 1988年年初,安雯首唱于
中国中央电视台《同一祖先》大型晚会。同年,胡月携《黄土高坡》和《热恋的故乡》参加全国环境歌曲邀请赛,并荣获冠军。同年,这两首歌曲助她入围青年歌手电视大奖赛。然而,在决赛阶段,评委建议胡月放弃《黄土高坡》,改唱另一位被淘汰选手的《玛露情歌》,理由是认为胡月丰富的演唱经验能够更好地诠释此曲。当时
杭天琪向胡月表示,如果胡月不打算演唱《黄土高坡》,她有意接手该曲目的演唱机会。结果,杭天琪凭借《黄土高坡》获得通俗组唱法第二名,至此成为“西北风”代表歌手之一。
《黄土高坡》的歌词最主要的特征是时空的廓大,歌词的意象令人联想到“敕勒川、阴山下,天似穹庐,笼盖四野。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字面上,这个“我”只是“还有我的牛跟着我”的牧童,但在情感上,这是一个“一望无际唱着歌”和“不管是八百年还是一万年/都是我的歌”的“人”。歌中有“不管过去了多少岁月,祖祖辈辈留下我”的惆怅和情思,更有“都是我的歌”的自信和骄傲 。
苏越的旋律气势酣畅,特别是中段简短平稳略带悲凉的过渡句后的转调陡然将歌曲推向高潮,副歌头两句完全重复更增强了力度。首尾贯穿一气,使情感得以淋漓尽致地抒发,充满了阳刚之气。配器部分的节奏非常有特色,鼓的动感与旋律构成了微妙的冲突,大大强化了音乐的动力。
1988年,中国
改革开放迎来了第一个十年,人们的思想空前活跃,文艺创作蓬勃发展,这时,一阵“
西北风”吹遍了全国。作为“西北风”代表作之一的《黄土高坡》,由
陈哲作词、
苏越作曲,由
安雯首唱于央视《同一祖先》大型晚会。1988年,在第三届
青歌赛的决赛上,胡月、
杭天琪、
田震等参赛歌手都不约而同地选唱了《黄土高坡》,并一一获奖,这一批获奖歌手引领了当时中国流行歌坛的潮流。随后,《黄土高坡》风靡全国,引发了中国歌坛西北风的大流行,所以这首歌堪称中国流行歌坛的一座里程碑。
《黄土高坡》是“西北风”歌潮中最具有代表性的一首。不但因为它运用了西北歌调,歌词也直接抒写黄土高坡,而且在于作品中所蕴涵的辽阔的时空感、历史深度和英雄主义。(《
人民音乐》原主编
金兆钧评)
这首被大风吹来的《黄土高坡》完全没有当时
香港电台流行音乐的柔情蜜意,高亢苍凉的曲风很快便席卷全国,开启了一个西北风的时代。(
中国之声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