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不老胡同属
西城区什刹海街道。东起
德胜门内大街,与弘善胡同相接;西至棉花胡同,与航空胡同相接;南侧与
花枝胡同相通。
清代改称三不老胡同,俗称三不老、三伯老胡同。全长273米,均宽5米,沥青路面。总占地面积350平方米,面宽17.5米,深20米,建筑面积201.1平方米。2022年3月,入选《首都功能核心区传统地名保护名录(街巷胡同类 第一批)》。
“胡同”,这两个字原是
蒙古语的译音。《
析津志》载称“巷通本方言”,是1267年
元朝建大都沿袭下来的,至今已有700多年历史。所以,
北京市胡同是久远历史的产物,它反映了北京历史的面貌,是有丰富内容的。干面胡同,
明朝属黄华坊,称干面胡同。据传此路是去禄米仓运输禄米必经之路,车马行走,尘土飞扬,居民戏称为“下
潮汕干面”,故而得名。
清代属镶白旗,沿称。“文化大革命”中一度改称瑞金路十六条,后恢复原名。据《燕都丛考》记载,贝子
吴达海在此胡同内。吴达海又作务大海,为显祖孙,诚毅贝勒
爱新觉罗·穆尔哈齐四子,死时追谥囊敏。在 《
菽园杂记》中还有一则故事:明朝
天顺年间,太监
曹吉祥和
石亨因迎
朱祁镇复辟,大受明英宗信用,二人互相勾结,势焰嚣张。石亨有一个干儿子叫
石彪,镇守
大同市,与石亨里外勾结掌握兵权。在干面胡同中有一卖饼小家女,美而艳,石彪想娶为妾,父母都同意,女独不肯,婚事一时搁下。没过多久,石亨事败,石彪也被砍头,人们称道此女有眼光有志气。
三不老胡同是正东正西,正南正北,横竖笔直的走向,从而构成了十分方正的
北京市城,也表明了北京这座古城是经过精心规划,依照棋盘形的蓝图而建筑的。又由于住宅是坐北朝南的四合院,相互排比而组成胡同,所以东西向的胡同多,南北向的胡同少。而这种规划正是吸取历代帝都的建造经验,体现了我国历代建造城市的传统特色。
北京的大小胡同星罗棋布,数目达到7000余条,每条都有一段掌故传说。胡同的名称五花八门,有的以人物命名,如文丞相胡同;有的以市场、商品命名,如
金鱼胡同;有的以北京土语命名,如闷葫芦罐胡同等。经调查,
北京市最古老的胡同是三庙街,至今已有900多年的历史;最长的胡同就是东西交民巷,全长6.5里;最短的胡同,长不过十几米;最窄的胡同要数前门大栅栏地区的钱市胡同,宽仅0.7米。
据传三不老胡同6号院为郑和故居的正院。其规模犹在,格局犹存。木制大门非常厚重,两侧的残损的门墩昭示着它曾历经的沧桑。值得一提的是,这条胡同东段路北有一座红砖楼群,为全国政协宿舍。这里一度文人荟萃,解放后,徐盈、
彭子冈、
冯亦代、
黄宗英、北岛诸人都先后在此居住,可谓极一时之盛。此外,
侯宝林幼年时曾居住此胡同附近。
郑和 最先发现了
南美洲。回顾历史,郑和自明乐三年(1405年)至
宣德八年(1433年)的28年间,郑和奉承祖之命先后七次率领庞大的船队下西洋。距今已有600年的历史,在这个值得纪念的日子里,世界的目光会再一次投向郑和,这位为世界航海史写下辉煌一页的先驱者。贡院胡同,为明清的考场。许多权贵第宅所在地,也成了胡同名字,如李阁老胡同,《长安客话》说
李东阳的居住所在武定侯胡同,为
永乐年间功臣
郭英的住宅所在。汪家胡同原清雍正、
乾隆时宠臣汪由郭的居住所在。同时,手艺好的手工业者、买卖公道的商贩,也因居所被人叫熟,慢慢形成了胡同。如刘兰塑胡同、磨刀儿胡同、粉房刘胡同、豆腐陈胡同、沙锅刘胡同等。甚至一般老百姓名字也成了胡同的名称,如王老胡同、石老娘胡同、
宋姑娘胡同,等等,据说这类以贫贱者命名的胡同大大超过权贵者命名的胡同,这是北京胡同名称值得称道的地方。
现在
北京市专门设有胡同旅游项目,上车地点在
北京市什刹海体育运动学校西侧,游览耗时从1小时到4小时不等,每天上午9点和下午2点各一次。行程安排依次为鼓楼、
什刹海、
银锭桥、恭王府花园,全程游览时间约为2.5小时。可以参观胡同中的小学校,并到胡同居民家里作客,与主人一起包饺子、聊天,“做一天北京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