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启凤,男,
江苏省宜兴县人,1929年11月出生,中共党员,
中国农业大学教授,研究生导师;著名玉米遗传育种学家;许启凤先生用18年的艰辛和执著选育出了“黄C”;20多年的努力和探索培育出了优质的“
农大108”,2003年2月28日,在2002年度
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上“农大108”荣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
一等奖”,成为建国后第四个获得国家一等奖的玉米新品种;2004年获得何梁何利科技进步奖,联合国国际科学与和平周荣誉奖;许启凤还曾长期担任植物遗传教研组副主任、主任,北京遗传学会第一、二届秘书长和理事。主编或参与编著遗传学教材、教学参考丛书、大百科全书、科普读物等著作。
许启凤,
江苏省宜兴县人,生于1929年11月,中国著名玉米育种专家。
1952年毕业于
金陵大学农学院农艺系。1956年考取北京农业大学农学系细胞遗传专业研究生,师承
李竞雄教授,1960年底毕业,并留校任教,1958年赴
罗马尼亚实习。
1984年至1987年曾到美国普度大学生化遗传实验室进修。曾任北京农业大学教授、植物遗传教研组主任,并曾兼任北京市遗传学会常务理事兼秘书长、
山东农业工程学院名誉教授等职。讲授过“遗传学”、“玉米育种各论”等课。
1981年,他参加植物遗传育种考察组访问美国农业部研究中心和
明尼苏达州等大学。
2005年2月,他获得2004年度
何梁何利基金奖“科学与技术进步奖”和
港元20万元的奖金,以表彰他和他选育的优质高产杂交玉米品种“
农大108”对农业生产与农业科技进步所做出的杰出贡献。
许启凤长期从事玉米的遗传育种工作,特别是高蛋白品质的遗传与育种,先后培育出8个高赖氨酸玉米杂交种,其中农大107/02通过全国区试并在各地示范推广。除培育硬质胚乳高蛋白品质玉米杂交种外,他还研究N素(
蛋白质)代谢的遗传规律,探讨N素(蛋白质)代谢与
杂种优势的关系,以加速杂交种的选育。
许启凤用20年心血精心选育了优质高产杂交玉米品种“
农大108”。其间,他遇到过许许多多的困难和阻力,科研常常陷入举步维艰的境地,但他坚持不懈,最终将理想变为现实。他说,要想成就一番事业,必须有不怕困难、锲而不舍的精神。他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
2003年2月28日,在2002年度
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上,他选育的优质高产杂交玉米品种“农大108”荣获国家科技进步
一等奖。这是
中国农业大学所获
科技成果奖的一个重大突破,同时也是对他矢志不渝、坚持从事育种工作取得丰硕成果的充分肯定。
他参加编写了《植物遗传育种学》、《
遗传学》、《植物育种的遗传基础知识》等著作;发表了《高赖氨酸玉米杂交种的选育和利用》、《高赖氨酸玉米籽粒形成过程的生化分析》等论文。
关于教学与科研,许启凤认为,做事先做人,育种先育己。他说,思想端正了,做起事儿来才不会受外界干扰,才能踏踏实实、全心全意地投入到事业中去。他强调,作为一名教师,不仅要教好每一堂课,而且要教会学生如何做人,以身作则非常重要,要用自己的思想和行动去影响、教育学生。
对于许启凤教授,《中国农大校报》常务副主编郑培爱曾经说过:“和许老师第一次接触,也许不会像其他名人那样令你亢奋和欢呼,因为他是一个心里装着农民、和泥土打交道的农业科学家,本质是朴实、求实和恬淡的,但他是一个非常有内涵的人,是一个经得起你回味和思考的人。”郑培爱满怀崇敬地说:“许启凤教授是我们中国农大的骄傲,是我们农大精神的具体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