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允玺(1704年-1760年),字御章,号钦斋,
广东省潮州府
大埔县(今属
梅州市大埔县)人,
清代官员。1724年(
雍正2年)中
举人,后中明通
进士。曾任
福建省建宁府浦城县知县,任内清白自持,廉洁奉公,铲除当地陋规,平息盗贼,兴办文教,修建庙宇桥梁,政绩显著。1742年(
乾隆7年)接替
郝霪,担任
台湾府台湾县知县,管辖约今台湾南部之嘉义县、
嘉义市、
台南市、市全境及高雄县部份区域,该区域面积约为4500平方公里,也是清治时期
台湾岛之
汉族集中地所在。杨允玺早年能文兼工书法,其父
杨之徐亦为清朝官员,教子有方,其子
杨缵绪、
杨黼时和杨演时三人,在清康熙、
雍正、乾隆年间,先后考取了
进士,进入翰林院。杨允玺于1760年(乾隆庚辰年)病逝,享年57岁。
杨允玺,号钦斋,广东
大埔县百侯人。性孝友,早年能文,雍正元年(癸卯,1723)举于乡。二年会试下第,以知县拣发闽省。历署
大邑县有声,寻授
浦城县。浦城当闽浙孔道,邮传络绎,应付裕如。革陋规,兴文教,弭盗安民,百废俱举。
乾隆七年(壬戌,1742)调署
台湾县。台有饷千余金,为郑氏据台时苛派。允玺详请豁之。台无土著,多闽粤人寄籍。生、熟番杂处其中,好勇斗狠,虽
睚眦之忿,必操戈相向。允玺禁于未然,惩其已犯,风稍息。职满以疾归。台人立碑铭德。卒年五十七。以覃恩赠父梦时如其官。长子寿鼎岁贡生,任
琼州府定安学训导。次子寿磐
举人,任陕西县知县。
管辖约今台湾南部之嘉义县、
嘉义市、
台南市、市全境及高雄县部份区域。该区域面积约为4500平方公里,也是清治时期
台湾岛之
汉族集中地所在。
乾隆壬戌年(1742),朝廷大员举荐其调往台湾府台湾县知县,为早期客家人赴台任职者之一。杨允玺在台任职前,台湾民众每年需交一千一百余两黄金厝饷,从
郑芝龙窃据台湾时便开始征收,百姓怨声载道。郑芝龙是明清之际的福建南安人,初在海上起兵,后受明官职,至都督同知。1645年拥
朱聿鐭在
福州市建立南明隆武政权,次年清兵入闽,不听其子
郑成功劝告,不战而降,被迁往北方,1661年为清廷所杀。郑芝龙归顺清廷后,年年要征收黄金厝饷。杨允玺赴台后,为民请愿,最终获得豁免。
1926年
上海市出版的地方史书《百侯杨氏文萃》中的“允玺公传”,有一段记载杨允玺在台事迹:“
乾隆壬戌,上官廉其贤,题调
台湾县,台有厝饷一千一百余金,原
郑芝龙窃据时苛派民间者。归诚后,以此项报部,定额征输,力请在上宪得蒙题豁。”台湾多
福建省、广东籍人,与本地土民杂居,族群之间、民系之间矛盾不断,斗杀时闻。杨允玺对此严加惩办。因此在其治台期间,境内帖然。杨允玺勤政爱民,任职期满时,本要为其升迁,但他因平日劳累过度,勘灾积劳,患上瘘痹症,不得不申请回乡调理,台湾百姓感其功德,立“去思碑”铭其恩。他抵家后,病情未见好转,却仍为乡里中有质成者排难解纷,不遗余力。
乾隆庚辰年(1760)病逝,享年57岁。其著述有《延庆堂会课示文》,诗词有《春正偕同人游柯山三绝》、《为王父人日闭门谢客分独居即事二十三韵》传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