条纹原海豚(学名:Stenella coeruleoalba),又名条纹海豚或Euphrosyne Dolphin,是
海豚原海豚属的一种。该物种广泛分布于全球
温带、
亚热带至热带的开放性浅水域,模式产地在南美拉普拉塔附近。条纹原海豚以其独特的蓝色和白色色斑以及背侧的披肩蓝色或蓝灰色而著称,具有丰富的海上行为,如跃水、撞水等,以及特有的“转尾”行为。由于生态环境的恶化,该物种的种群数量急剧下降,亟待保护。
雄性平均最大体长2.4米,
雌性2.2米。体稍粗,喙中等长。背鳍镰刀形。体具蓝色和白色的色斑,自眼至肛门和眼至鳍肢各有1条暗蓝色至蓝黑色的条纹。在眼至肛门条纹前端常分出一条副条纹,向腹面延伸。背侧的披肩蓝色或蓝灰色,有1条白色至浅灰色的脊斑从胁部插入披肩伸展到背鳍下方。体侧面浅灰色,腹面白色至粉红色。鳍肢和背鳍为深灰色到黑色。
颅骨的吻突背腹扁,腭沟很浅,眶前突相对较长,窝小。下颌联合短。每个齿列有39~55枚小而尖的齿。
具远洋生活习性。
常数十至数百头集群活动,也有上千头的大群;在西太平的群体可区分为:幼体群、育种成体群、非育种成体群。幼豚通常断奶1~2年后加入幼体群。当
雌性进入幼年至成年的过渡阶段,它们一般加入非育种成体群,仅有少数窜入育种成体群,而同期
雄性加入育种成体群和非育种成体群的比例相当。
条纹原海豚生性非常活跃,常有跃水、击颌、船首乘浪(乘着船只或
鲸目的压力波浪前行,时而扭动跳跃)等空中动作,以及一套“旋转甩尾”的独特动作(高高跃起,在落水前快速旋转尾叶)。
食物主要是大洋性和底栖大洋性的
头足纲、
甲壳亚门和
硬骨鱼纲。不同区域的饮食会有一些差异,在日本和
南非海域的以
灯笼鱼科(Myctophidae)鱼类为主,在东北大西洋的主食鳕鱼,
地中海的食乌贼较多。对条纹原海豚
捕食区的观察显示,它们主要在沿大陆坡的深海或大洋底栖区觅食(能潜至200~700米的深海觅食)。
广泛分布于
大西洋、
太平洋和
印度洋的
热带、
温带水域中、毗邻大西洋的地中海也有分布,在中国仅见于台湾苏澳附近沿海。大致分布范围为南纬40°~北纬50°间。
两性成熟期变化很大,
雄性在7~15岁、
雌性在5~13岁达到性成熟。西北太平洋的条纹原海豚交配期在冬季和初夏,
地中海的在秋季。妊娠期持续12~13个月,雌兽通常每隔4年产仔1次,随后在哺乳幼兽和接下来的交配季间有2~6个月的间隔期。初生幼兽平均体长93~100cm,重约11.3kg,每天大约生长0.29cm,抚育期16个月。最大年龄57.5年。
西
大西洋墨西哥湾北部海域,2003~2004年种群数约3,325头,这个数值与1996~2001年6,505头的调查数据在统计方式上没有差别。
东大西洋
比斯开湾,1993年的种群数字约74,000头,2002年统计有56,500头。
中
地中海,条纹原海豚是调查期观测到的最丰富物种。在
西班牙中部的地中海沿岸水域,据2001~2003年估算,其种群平均丰度为15,778头,该密度与利古里亚海国际
鲸目避难所获取的数据不相上下。在环绕爱琴群岛的南
第勒尼安海,2003年的
种群数为4,030头。
在
太平洋,2003年种群丰度初步预计为1,470,854头,据2002和2005两年的航海调查,
加利福尼亚州、
俄勒冈州和
华盛顿州水域的条纹原海豚几何平均丰度值为17,925头。2002年利用舷侧样线法估算,整个
夏威夷群岛专属经济区水域的种群数量为10,385头。
在西北太平洋,2008年哈蒙德等人根据20世纪80年代的采样数据,估算该水域有570,000头条纹原海豚,另有两个区域的种群数量被确定,分别是北纬20~30度的52,682头和北纬30~40度的497,725头。相对较少的数字(大约19,631头)出现在日本近岸水域。然而,有明确证据显示,自19世纪50年代以来,其
种群数量就因过度捕捞不断下降。
其它分布区域数据偏少。巴兰塞和皮特曼的观测显示(1998年),条纹原海豚是西印度洋
热带海域第二丰富的物种(这一水域其种群数量占
鲸目比例的14%)。
安哥拉海岸也有发现其行踪的报道。
列入《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国家二级保护动物(1988年12月10日生效,
海豚所有属种)
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The IUCN
红色 List):无危物种(LC),2008年评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