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绿臭椿
苦木科臭椿属的植物
常绿臭椿(学名:Ailanthus fordii Noot),属于苦木科臭椿属植物。具有近似棕榈科植物的习性。常绿臭椿对土质的要求不高,耐旱、耐寒,生长迅速,可种植于田间作抵挡风沙的保护树,是荒山造林的理想树木品种。
形态特征
常绿小乔木(干季落叶),高仅达3—4米,叶聚生茎顶似棕榈类。树皮暗灰褐色,厚,粗糙,浅纵裂;小枝粗壮,灰褐色,具纵条纹,密被微柔毛。奇数羽状复叶,叶轴长35—60厘米,叶柄长达叶轴的1/2—1/4,密被微柔毛;小叶厚纸质,有光泽,6—13对,镰状长圆状卵圆形,先端短渐尖或钝圆,基部钝圆,极偏斜,长7—13厘米,宽4—6厘米,全缘或增厚而微波状,无毛,背面散生小而扁平的腺体;侧脉7—12对,在两面明显,至近边缘消失,网脉不明显,小叶柄长6—8毫米,稍粗壮。大圆锥花序近顶生,长达40厘米,序轴粗壮,有纵棱,密被锈色微柔毛;花芽倒卵形,长约3毫米;雌花两性花:萼杯形,被微毛,萼齿宽三角形,锐尖;花瓣较萼长2倍,长圆形,两面无毛;雄蕊在芽中短于花瓣,花丝无毛;花盘杯状,顶端5浅裂,被微毛;子房倒卵形,高约1毫米,密被黄色微柔毛;花柱基部合生,短,柱头扭曲长而分离。翅果在果枝上极密,纸质,淡红褐色,纺锤形,先端圆钝,不扭曲,基部楔形,长4—5.5厘米,宽约1.5厘米,幼时疏生柔毛,老时无毛,通向种子的主要导管近边缘,花柱疤痕与种子顶端同水平;种子极压扁,卵圆形,在翅果中间偏上。果期12月至翌年4月。
常绿臭椿具有扩张的树冠,顶生的叶簇,外形像张开的雨伞,远看就像将多把雨伞摆放在树冠上。
常绿臭椿的羽状复叶,面积颇大,每片叶有6至13对小叶。小叶呈披针形,叶背有明显的中脉及叶脉。
常绿臭椿的学名,是以本港一位植物学家,即当时的植物及林务主管C. Ford命名,其中文俗名“福氏臭椿”亦由此而来。
由于常绿臭椿雄树的花,会散发出令人讨厌的气味,故称为“臭椿”,香港特别行政区种植的常绿臭椿多为雌树。常绿臭椿受香港法例第96A章林务规则所保护,属于受保护植物。
生长环境
生长于丘陵地带,海拔540米林阴干燥处。
分布范围
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亦见于广东省及广东沿海岛屿、福建省厦门市)。小叶对数在厦门、香港林本(模式标本产地)上一般较少(见到Bentham,Hemsley 所定标本的照片)。
近种区别
Hemsley 曾在注中怀疑香港标本为一新种,其果的大小即与我们所见的小养标本相符。本种与毛叶南臭椿 Ail. triphysa (Dennst.) Alston 的区别在于本种具有5个被毛的心皮,长而分离的柱头,极浅裂杯形的萼和花柱疤痕与种子顶端同水平。
保护级别
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IUCN)——近危(NT)。
外部链接
参考资料

Warning: Invalid argument supplied for foreach() in /www/wwwroot/newbaike1.com/id.php on line 362
目录
概述
形态特征
生长环境
分布范围
近种区别
保护级别
外部链接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