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花枇杷(学名:Eriobotrya cavaleriei (Levl.) Rehd.)是蔷薇科,
枇杷属常绿乔木,高可达6米;棕黄色,叶片集生枝顶,长圆形、长圆
披针形或长圆倒披针形,上面光亮,下面
近无毛,中脉在两面凸起,叶柄无毛。
复总状花序顶生,总
花梗和花梗有稀疏棕色短柔毛;花梗粗壮,萼筒浅杯状,萼片三角卵形,花瓣白色,倒卵形,果实椭圆形或近球形,4-5月开花,7-8月结果。
分布于中国四川、
贵州省、湖北、
湖南省、
江西省、
福建省、
广西壮族自治区、
广东省。
越南北部也有分布。生于山坡、河边的杂木林中,海拔500-2000米。大花枇杷主干端直,生长迅速,树形整齐美观,果味酸甜,可
生食及酿酒,种子还可榨油,是观赏、食用兼备的优良庭园、绿化树种。
形态特征
叶片集生枝顶,长圆形、长圆
披针形或长圆倒披针形,长7-18厘米,宽2.5-7厘米,先端渐尖,基部渐狭,边缘具疏生内曲浅锐锯齿;近基部全缘,上面光亮,无毛,下面近无毛,中脉在两面凸起,侧脉7-14对,网脉在下面显著;叶柄长1.5-4厘米,无毛。
复总状花序顶生,直径9-12厘米;总
花梗和花梗有稀疏棕色短柔毛;花梗粗壮,长3-10毫米;花直径1.5-2.5厘米;萼筒浅杯状,长3-5毫米,外面有稀疏棕色短柔毛;萼片三角卵形,长2-3毫米,先端钝,沿边缘有棕色绒毛;花瓣白色,倒卵形,长8-10毫米,微缺,无毛;
雄蕊20;长4-5毫米;花柱2-3,基部合生,长4毫米,中部以下有白色长柔毛,子房无毛。
果实椭圆形或近球形,直径1-1.5厘米,桔红色,肉质,具颗粒状突起,无毛或微有柔毛,顶端有反折宿存萼片。花期4-5月,果期7-8月。
该种和
窄叶南亚枇杷的区别,在于后者叶窄
披针形,长7-12厘米,宽2-3.5厘米,边缘有深刻尖锐锯齿,花序短缩。
生长环境
枇杷喜光,稍耐阴,喜温暖气候和肥水湿润、排水良好的土壤,稍耐寒,不耐严寒,生长缓慢,平均温度12-15以上,冬季不低-5℃,花期,幼果期不低于0℃的地区,都能生长良好。
分布范围
分布于中国四川、
贵州省、湖北、
湖南省、
江西省、
福建省、
广西壮族自治区、
广东省。
越南北部也有分布。生于海拔500-2000米的山坡、河边的杂木林中。
主要价值
大花枇杷主干端直,生长迅速,树形整齐美观,枝叶茂密,树冠圆形。深秋,紫红色的老叶夹杂在绿叶丛中,甚是美观。果味酸甜,可
生食及酿酒,种子还可榨油,是观赏、食用兼备的优良庭园、绿化树种。
繁殖方法
大花枇杷一般需15年才开花结实,其母树的结实有明显的大小年之分。种熟期为10月下旬至11月中旬,这一时期应抓紧采集,采集太晚果实易被动物采食,无法收集。
采回后的果实,应堆沤3至5天,待果皮软化后进行处理。果实混沙搓去果肉,用清水洗净种子晾干,种子和沙按1:3的比例混合均匀,层积贮藏。种子千粒重800克左右,每亩用种量30至35公斤。
栽培技术
整地播种
苗圃地应选在向阳、排水良好的砂质壤土为宜。播种前需对圃地进行深挖,并用3%的
生石灰进行消毒。苗床宽1.2米,床高20厘米,床面要细致平整,清除石块、
禾本科杂草,边沟、步道要开直,沟底要平,不能积水。
3月上旬播种,播种可点播也可条播。点播的株行距为10×25厘米,条播行距30厘米,播种沟深8至10厘米。先在沟底放入已腐熟的饼肥,然后放一层5厘米厚的黄土盖住基肥后再播种。播后在种子上再覆盖一层2厘米厚的黄土,这样有利于减少苗间杂草,促进幼苗根系生长,最后盖一层稻草保湿。大花枇杷种子的发芽率较高,一般在80%以上。播后约40天发芽出土,当幼苗30%出土后应及时揭开稻草。
田间管理
大花枇杷生长迅速,适应性强,苗期管理较为容易。幼苗出土后应及时拔除苗间
禾本科杂草,除草后可施0.1% 的
尿素,以利于幼苗生长。
5至6月间,每隔10天左右要松土施肥一次,肥料以氮肥为主。7至8月,肥水中应增施磷、钾肥,少施氮肥,这时的肥水浓度应适度增加。如遇久晴不雨或高温土壤干燥时,应在早晚进行田间灌溉,以降低土壤温度,保证苗木正常生长。进入9月以后,停止施肥,以免苗木疯长,影响苗木木质化。此外,在每次施肥前,要清除圃内杂草,以减少杂草对土壤养分的消耗。
苗木移植
大花枇杷小苗生长较快,一年生苗平均高80厘米,最高可达1米以上,平均地径0.6厘米,最粗1厘米。一年生苗即可出圃移植或用于造林。由于大花枇杷主根发达,侧根、须根少,苗木移植宜在春季苗木发芽前的2至3月份进行。为提高苗木的移植成活率,移栽时要剪掉大部分的侧枝及叶片,栽后要浇足定根水。培养大苗,可按株行距30×50厘米(第一年)、60×100厘米(第二年)进行定植。
病虫防治
叶污病
多发生在叶背,发病初期为暗褐色圆形或不规则的斑点,后期长出烟状的霉状物,最后全叶呈煤烟状。常在多雨或风暴后发病严重。
防治方法:首先要增强树势,多施磷、钾肥,并及时清除田间病叶,减少病源菌。发病初期及新梢帛发期,可喷洒65%
多菌灵可湿性粉剂600倍液或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800-1000倍液,每隔10-15天,连续喷药2-3次。
炭疽病
主要为害果实,贮藏过程中如湿度大则发生严重。此病初期侵染果实,病斑浅褐色小圆点,水渍状,后期逐渐变椭圆形,深褐色,病斑凹陷,上长密生淡红色小点,后变小黑点,呈同心轮纹状排列,直至腐烂。病菌以菌丝体在病果上越冬,翌年春季产生孢子,靠风雨传播。果实成熟期遇高温多雨则为害严重。
防治方法:杷炭病应加强栽培管理,在冬季修剪是摘除病果,
并集中烧毁。发病安期喷洒1:1:200倍
波尔多液,或80%大生可湿性粉剂400-600倍液,或70%
代森锰锌粉剂500倍液。每隔10-15天喷1次,连续喷2次以上。
叶斑病
枇杷叶斑病,该病表现三种类型。
1.
大豆灰斑病:在叶片上发病,初期病斑淡褐色,圆形,后变灰白色,病健部分界明显,有较狭窄的黑褐色环带,中央灰白色至灰黄色。果实受害后出现明显凹陷的圆形紫褐色病斑,上散生黑色小点。侵害叶片的病斑有急性型和缓慢型两类,急性型常引起叶片焦枯,落叶。侵害枝干的闰斑与枝干病相似,有流胶型和干枯型两类。灰斑病还能为害果实。
2.角斑病:在叶片上发病初期出现小褐点,多呈多角形,周围有黄色晕环。病斑以叶脉为界,多愈合成大病斑,上长黑色灰状小点,即病菌的
分生孢子梗和分生孢子。
3.斑点病:在叶片上发病,初期出现赤褐色小点,后逐渐扩大形成中央灰黄色,外缘赤褐色的圆形病斑,后期病斑上长出小黑点,即分生孢子器,有时排列成轮枝状,多数愈合成不规则形。
防治方法:
大豆灰斑病、角斑病、斑点病三种叶部病害全年都有发生。病菌在被害叶片上越冬,次年春季借风雨传播侵染。角斑病和灰斑病在干旱条件下发病严重,斑点病在多雨季节发病流行。开沟排水,夏季抗旱等栽培管理工作,在发病初期喷洒1:1:200倍
波尔多液或60%
代森锌可湿性粉剂600倍液,或70%
甲基硫菌灵可湿性粉剂600-800倍液,或50%
多菌灵可湿性粉剂800-1000倍液,每隔10-15天,连续喷药2-3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