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同三
中国社会科学院数量经济与技术经济研究所原所长
汪同三(1948年-2022年12月22日),男,生于江苏南京,曾任中国社会科学院数量经济与技术经济研究所所长。
汪同三长期从事经济模型理论、方法论及其在经济预测和政策分析方面的研究工作。在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作期间,参与了很多国际合作研究项目,以及国家重点项目的工作,取得显著成绩。
2022年12月22日上午9时30分,汪同三同志因病在北京逝世,享年74岁。
工作经历
1978-1982,首都师范大学(原北京师范学院),数学学士;
1985-1986,中国国际信托投资公司海外投资部,项目经理;
1987-1990,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经济学博士;
1986-至今,中国社会科学院数量经济与技术经济研究所;
其中于1989年、1992年分别两次破格晋升为副研究员和研究员,1995年被任命为副所长,1998年被任命为所长。先后任该所经济模型研究室副主任、主任,所长助理。2006年被推举为中国社科院经济学部学部委员。
1990年,技术进步与产业结构项目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主要成员;
1991年被社科院评为做出突出贡献的博士学位获得者;
1992年获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
1994年获中国社会科学院中青年有突出贡献专家;
1996年,中国经济形势分析与预测项目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主要成员;
1997年获国家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
主要代表作
宏观经济模型论述》(专著)、《生产率与美国经济增长》(合译)、《大道理论与大道模型》(论文)、《对1991年、1992年的经济预测及分析》(论文)、《中国客观存在观经济坟量年度模型和分析》(论文),参加写作和编审的《技术进步与产业结构——模型》一书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论文专著
1.《中国经济形势分析与预测》,系列报告1991年——2006年,第一执笔人,每篇约8000-10000字,社科文献出版社
2.《积极解决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矛盾和问题》,《人民日报》2007年4月25日
3.《宏观调控的必要性和有效性》,《人民日报》2008年4月7日
4.《在着力保增长中提高科学发展水平》,《人民日报》2009年1月7日
5.《保持宏观经济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人民日报》2009年12月16日
6.《改革开放以来收入分配对资本积累及投资结构的影响》,《中国社会科学》2006年1月
7.《我国经济社会生活中的突出矛盾和问题》,0.8万字
8.《十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政府工作报告”辅导读本》,人民出版社,2006.3
9.《控制投资过快增长 大力加强薄弱环节》,1万字
10.《十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政府工作报告”辅导读本》,人民出版社,2005年3月
11.《从宏观视角认识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人民日报》2010年10月19日
12.《从变化的形势中捕捉机遇,在有效的应对中化解挑战——继续抓住并用好重要战略机遇期》,《经济日报》2011年1月10日
13.《把科学发展的主题贯穿\u003c十二五\u003e发展始终》,《人民日报》理论版,2011年5月16日
14.《正确处理速度、结构、特价的关系》,《人民日报》理论版,2011年10月14日
15.《认清经济形势 把握调控重点》,《人民日报》理论版,2011年12月26日
荣誉和成果
参加数量经济与技术经济研究所1991年起承担的总理基金课题“中国经济形势分析与预测”,该研究成果每年出版一本年度经济蓝皮书《经济形势分析与预测》。做为副主编之一并从1992年起至今担任每一年度课题总报告执笔人,近几年为实际执行负责人,又于1999年开始出版经济蓝皮书春季 号。《经济形势分析与预测》蓝皮书1993、1994连续两年获《经济日报》全国十佳读物奖,1996年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80年代开始参与与美国学者的模型研制合作项目,建立了中国宏观经济计量模型,在此模型的基础上,于90年代开始承担总理基金项目,“中国经济形势分析与预测”,至今已10余年。此项目在国内外产生了越来越大的影响,并得到有关国际机构的资助。在进行经济预测的同时,对现实经济问题也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取得了很多成果。
奋斗不息
汪同三出身书香门第,父母都是高级知识分子。童年即随父母迁往北京,在北京接受了比较完整的小学和中学教育。少年时代的汪同三聪明勤奋,热爱科学,在人才济济的北京市第四中学也显得出类拔萃。“文化大革命”中,20岁的汪同三到内蒙古自治区农村插队,这一去就是6年。6年中他与农民同吃同住,共同劳动,告别了北京衣食无忧的生活,艰苦的条件使他迅速成长为意志坚强、乐观成熟的青年。这6年的经历也让汪同三真正了解了中国社会,农村与城市的巨大差距让他震惊,农民世世代代的艰辛和贫穷也在他心底刻下了烙印。
1977年汪同三参加了十年动乱恢复后的第一届高考,成绩优异,但由于年龄偏大,他未能如愿进入北京大学物理系学习,后改在首都师范大学(现首都师范大学)数学系学习。大学期间他积累了深厚的数学知识,并于197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81年汪同三顺利毕业,获数学学士,同年被评为北京市优秀毕业生。受父亲从事经济学研究的影响,在大学期间他系统地学习了一年的经济学理论,1981年考入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作为国内第一批研究数量经济学的硕士研究生,开始了这一领域的学习和探讨。
1980年代初期,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的办学条件还比较艰苦,硬件、软件都达不到相应的要求。入学第一年,为了学习计算机、数学等基础课程,当时这批学生被送往大连理工大学学习,其中就有汪同三。在大连工学院,资源十分有限,计算机室数量不多的几台电脑总是被学生们竞相追逐,为了能占到一个座位,汪同三经常是通宵熬夜守在机房;全楼几百名学生只有一台电视机,为了观看每天半小时的英语节目“follow me”,他总是提前很长时间去占位置,才能抓紧时间学习一下标准的英语发音。
基础课学习结束以后,这批学生被送回北京。当时研究生院在玉泉路十一学校为学生临时租的公寓也满员了,汪同三他们只好被安排在学校附近一个小胡同的小旅馆里,两名学生才能安排一个小房间,吃饭就在附近街道妇女自己开办的小餐馆里。艰苦的生活使汪同三愈加珍惜自己的学习机会,出色地完成了硕士期间所有的课程。
为了不断地充实和提升自己,1987年汪同三又考入中国社会科学院数量经济与技术经济系继续深造,于1990年获经济学博士学位,是我国第一批自己培养的数量经济学博士之一。博士期间,他几乎两天跑一趟中国国家图书馆,利用父亲的借书证,翻阅了大量的经济学著作,专业积累更加丰厚。
厚积薄发
1985年硕士毕业以后,汪同三到中国国际信托有限公司海外投资部工作,参与了不少重点海外投资项目。半年之后,潜心学术的汪同三毅然放弃信托公司优厚的待遇,回到中国社会科学院数技经所从事研究工作。
在当时的世界上,计量经济学的发展已较为系统和完善,西方主要国家都有了自己的经济模型,用于经济预测;60年代末,美国著名经济学家、诺贝尔奖获得者克莱因创立了LINK模型,把世界各国模型连接起来,用于分析研究世界经济运行状况。1986年,克莱因教授来到中国,主持中国模型的创建,汪同三作为主要参加人员和模型设计的主要研究人员,与克莱因一起建立了中国宏观经济计量模型,这是中国经济模型研究工作迈入国际论坛的重要一步。1987年初,由中国学者自己设计的模型在美国宾夕法尼亚参加了世界模型联接,这也是中国模型首次参加世界联接,取得了成功。中国的模型合理、完整,获得了广泛赞誉。此后,汪同三多次应邀出席世界联接模型会议,并向大会宣读论文,进行广泛、深入的学术交流,让中国经济融入世界潮流。
1987年,数技经所投标承担了国家科委软科学重点项目“技术进步与产业结构研究”,研究采用了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方法,在借鉴国外成果的同时,勇于创新,首次在国内采用了大道模型理论,成功地设计出中国的大道模型体系。汪同三是这次模型的主要设计、研究和分析者之一。根据研究成果,课题组提出一系列有关政策的建议报告,为有关部门制定产业结构政策提供了科学依据。系列性专著《技术进步与产业结构研究》1989年获中国社会科学院科技成果一等奖孙冶方经济科学奖,1990年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在世界经济计量学会1989年远东会议上,汪同三关于中国大道模型的论文受到大会重视,他本人也被指定为小组会议主席。
大师风范
凡是见过汪同三的人都会对他印象深刻:身材挺拔,精神铄,慈眉善目,儒雅潇洒,举手投足之间无不流露出大师风范。时至今日,年近花甲的汪同三还坚持为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开设的“经济学前沿”担任讲座教授,近10年来从不间断。汪同三授课一向深入浅出,诙谐风趣,课程在研究生院十分受欢迎,往往座无虚席。除了授课,汪同三还是数技经系的博士生导师,诲人不倦,他的弟子们都讲,汪老师博学谦和,既尊重学生的想法,又会适时地点拨他们。
曾经两度在研究生院学习,前前后后6年的时间,汪同三对研究生院怀有极深厚的感情。在研究生院的学习经历也为他今后的学术研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直到现在,汪同三还认为,他人生中70%以上的知识积累都是在读硕、博期间完成的。提到做学问的方法,汪同三告诫学生们,第一,要多读书,人类知识的积累必须靠硬功夫完成,尽管现在网络检索相当发达,但不能完全替代读书,还是要有泡图书馆的精神,要有当年卡尔·马克思大英博物馆磨出脚印的精神。在文献的选择上,一是要注意书籍或论文后面的参考文献,从参考文献往回追,二是要重点阅读那些被引用次数最多的文献。第二,在当下做学问的一个必备前提是外语,一定要学好外语,但外语在精不在多,尽可能熟练掌握一门外语就够了。第三,要结合实际,尤其对于经济学领域的学生而言,经济学并不是束之高阁的庙堂哲学,它最大的用处就在于更好地解决实际问题,更有效率地为人民谋福利。第四还要注意学习他人的先进经验,特别是国外的先进技术和研究方法。
在就业问题上,汪同三认为,择业并没有统一指标,一定要根据自己的兴趣、能力、特点选择适合自己的工作。总结几十年来的人生感悟,汪同三告诫学生,任何时候都要踏踏实实做事,学会善待他人,才能在漫长的人生道路上越走越远。
人物逝世
2022年12月22日上午9时30分,中国共产党优秀党员、著名经济学家、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中国社会科学院数量经济与技术经济研究所原所长、中国数量经济学会原理事长汪同三同志因病在北京逝世,享年74岁。
参考资料
目录
概述
工作经历
主要代表作
论文专著
荣誉和成果
奋斗不息
厚积薄发
大师风范
人物逝世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