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立艺术专科学校
广东省立艺术专科学校
广东省立艺术专科学校成立于1940年春季,最初命名为“广东省艺术馆”,位于韶关市郊塘湾。学校的领导团队包括黄麟书担任馆长,赵如琳兼任副馆长及戏剧系主任,胡根天兼任教务主任及美术系主任,而黄友棣则负责音乐系的工作。该校的学生主要来自政府机构、社会团体以及学校推荐的艺术爱好者,经过选拔考试后入学,学习时间通常为三个月至半年。
历史沿革
广东省立艺术专科学校自成立以来,积极组织学生参与抗日战争相关的戏剧表演、演唱活动,并举办相关主题的绘画展览。学校还曾将苏联的话剧《苏瓦罗夫元帅》改编成《百胜将军》,并在舞台上呈现,这一行为引起了中国国民党当局的不满。1940年底,学校一度搬迁至连州市,随后在1941年初返回韶关市,并在市郊五里亭建立临时校舍,更名为“广东省艺术院”,并计划实行两年制教育。然而,由于内部学科体系未达学院标准,因此再次更名,恢复为“广东省立艺术专科学校”。1942年底,学校迁至韶关上窑,并成立了“实验剧团”,致力于提升演出质量和影响力。1944年,剧团参加了在桂林市举办的“西南五省剧展”,获得了广泛赞誉。同年底,随着战事发展,学校被迫迁移至多个地点,最终在罗定卢镜设立校区继续教学。1945年秋季,日本投降后,学校迁回广州市,暂时借用宝华路正中约第一小学作为校园。1946年,随着国内局势的变化,学校成为政治斗争的一部分。在中共地下党领导下,师生们积极参与反内战、反饥饿、反迫害的运动。同年8月,丁衍庸被任命为校长,他上任后解雇了多位进步教师,并将学校迁至越秀山原仲元图书馆旧址,后来又迁至光孝寺。在此期间,学校招收了新的学生,并增设了课程。到了1947年,学校进行了结构调整,增加了新的专业方向。然而,由于对学生和教师的不满情绪日益高涨,导致了一系列抗议活动。解放后,广东省立艺术专科学校重组为“华南文学艺术学院”。
教育宗旨
广东省立艺术专科学校旨在培养具有深厚艺术素养的专业人才,通过系统的教学和实践,提高学生的艺术水平和创新能力。
目录
概述
历史沿革
教育宗旨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