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洋鲟
鲟科鲟属动物
太平洋鲟(学名:鲟属 mikadoi)是一种溯河性鱼类,属于脊索动物门硬骨鱼纲鲟形目。其主要食物为无脊椎动物和鱼类,生长缓慢,很少迁徙,喜栖江底。太平洋鲟是鲟鱼中数量最少的物种,被联合国《濒危野生动物名录》收录,同时也是中国国家二级保护物种和国际自然保护联盟红色名录极危(CR)物种。
形态特征
太平洋鲟体呈长纺锤形,形体被五行骨板,背骨板8-10枚,侧骨板26-31枚,腹骨板6-8枚,在背骨板下面沿着鱼背有一排大的星状小骨板,在鱼体上有许多小的栉形骨颗粒。口腹面,吻突呈三角形,突出,稍钝,触须有许多细小纤毛。胸鳍硬骨鳍条很软,背鳍条36-40,臀鳍条25-29,鳃耙数为18-20个。太平洋鲟背呈橄榄色,腹部稍黄。
生活习性
太平洋鲟为溯流栖鱼类,通常栖息在大流的流口及下游江段,分春季洄游型和秋季洄游型两个类型。在弗雷泽流下游,太平洋鲟于夏末和秋初溯流进入淡水,进行秋季育肥并越冬。幼鱼在淡水中生活4-5年,且很少迁移,喜栖息在江底。
原产地与分布
分布在太平洋亚洲沿岸与美洲𩽾𩾌沿岸,在中国属偶见种类。
摄食习性
太平洋鲟摄食底栖无脊稚动物和鱼类。
繁殖习性
太平洋鲟繁殖期在每年的5-6月份,在北部地区延后1个月左右。体长1米左右,体重8-10千克的太平洋鲟可达到性成熟,雄鱼性成熟年龄为10年,雌鱼比雄鱼晚2-3年。雄鱼繁殖期4年。超鱼繁殖周期平均5年,怀卵量80万~240万粒,卵径约3毫米,成熟鱼卵重25-34毫克,产卵后的亲鱼迅速入海育肥。
生长特点
太平洋鲟生长速度较慢。1龄鱼全长20-28厘米,2龄鱼全长28-31厘米,5龄鱼全长46-50厘米,18龄鱼体重才达25千克。在北美海岸常见个体的体重在23-45千克之间,体长约213厘米,在加拿大捕获的最大个体体重为160千克。为联合国《濒危野生动物名录》收录动物之一。
参考资料
目录
概述
形态特征
生活习性
原产地与分布
摄食习性
繁殖习性
生长特点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