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声笑
黄声笑
黄声笑:(1918——1995)男,汉族,湖北宜昌人。中共党员。历任码头搬运工人,宜昌市港装卸一队支部书记、第四工会分会主席,宜昌港宣传部干事、俱乐部主任,中国长江航运集团有限公司管理局宣传部创作室专业作家,武汉市文联副主席。1958年开始发表作品,为二十世纪六十年代中国著名工人诗人。
人物简介
黄声笑(原名黄声孝)(1918-1994),14岁就在码头当搬运工。解放后,码头工人翻身做了长江主人,他成为宜昌港务局的一名工人。在党的培养下,他从一个没文化的最底层劳动者,最终登上了多姿多彩的文学殿堂。1953年,他光荣地参加了中国人民第二次赴朝鲜慰问团赴朝慰问。
黄声笑是诗歌创作的有心人。他一生不断学习,努力创作。1951年,宜昌市文联筹委会在码头工人中,建立了全市第一个创作组,黄声笑是其中的主要成员。他身边常有一个小本子,叫做"万宝归宗"。听到了群众中的生动语言,或是他自己偶得的佳句,就赶紧记在本子上。一首首诗,就是这样积累、创作出来的。他多次参加创作学习班,并得到著名作家徐迟的指导和支持。《长江日报》的诗歌编辑称他是"一口'打'不完油的油井"。
黄声笑的文化水平低,写诗碰到有的字写不出来,他留下空格或用实物的形状代替。他把心里想说、想抒发的思想感情,编成劳动号子喊,喊出来就舒畅、高兴了。他一边学文化,读字典,一边学写顺口溜、快板诗。"队伍一到码头上,准备工作做到堂。搭好跳板开好路,绊手绊脚千里光。"慢慢地越编越多,用粉笔写在船、货舱的甲板上。因为是写码头工人身边的事,"杠子伙计"们喜欢听他的朗诵。
黄声笑是港口文化的传播者。他的诗歌素材来源于码头生活、生产现场,作品大多反映了港口的生产生活。他在装卸作业过程中创作了一首打油诗《地下滑》:"天上下雨地下滑,踏上跳板水渣渣,扛起米包看地下,拿稳脚步莫打岔。"语言平白朴实,叙事亲切实在。
荣誉成就
黄声笑立足港口,一生写了几千首诗歌。1960年,他出席全国第三次文代会,被选为主席团成员。从此,黄声笑的创作生涯达到一个高潮时期。他先后在《光明日报》、《人民日报》、《诗刊》、《人民文学》等几十种报刊发表诗歌一千余首,先后出版了《搭肩一抖货满仓》、《搬山担海跟党走》、《我亲眼看到了毛主席》著有作品集《黄声笑诗集》,《地下滑》、《歌声压住长江浪》,长篇叙事诗《站起来了的长江主人》(第1、2部)等诗集十多部。这些成就使他加入了全国作家协会,当选过武汉市作协副主席,出席过全国民间文艺家大会,全国诗歌创作座谈会,第三次、第四次全国文代会,多次受到毛泽东主席的接见。
个人生活
1986年,黄声笑从长航局政治部宣传处创作组退休,从汉口回到了宜昌市老家。黄声笑晚年仍然没有放下手中的那支笔,仍然不忘当年的号子声。他还在坚持写作,写出不少诗歌草稿。偶尔在《海员文艺》、《三峡文学》和《长江日报》等报刊发表少量诗歌。
1994年12月18日,著名工人诗人黄声笑与世长辞,享年76岁。据说,黄老去世时,身边只有家人和亲属;再也没有了以往那种“追星逐月”的场面了。有人说,“老黄悄悄地来到这个世界,又悄悄地离开了这个世界”。是这样的寂寞,这样的悲凉!其实,这也不过是偶然的、表面的现象罢了。黄声笑永远不会寂寞,也不会悲凉。宜昌市的地域文艺史,无法绕过他;新中国成立后,宜昌的文艺,也无法回避他。黄声笑同宜昌的鄢国培一样,他以他的盛名和不朽的诗作,将永远活在人世间。
今年是黄老辞世12周年,笔者特撰下此文,以奠祭和告慰九泉之下的黄声笑同志。
参考资料

Warning: Invalid argument supplied for foreach() in /www/wwwroot/newbaike1.com/id.php on line 362
目录
概述
人物简介
荣誉成就
个人生活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