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新美,植物病理学家,真菌学家。
华中农业大学教授、博导。他对油菜
核盘菌寄主范围和生态特性的研究做出了重大贡献,并在食用菌资源开发、人工栽培及遗传育种研究上取得了卓越成就。
杨新美,1911年10月16日出生于
江西省南昌县的一个知识分子家庭。童年时期母亲去世,他在寄宿学校接受基础教育。1931年,他考入
浙江大学农学院植物病虫害学系,并在1935年毕业后留校任职。
1948年至1950年间,杨新美获得了
英国文化委员会的奖学金,前往
帝国理工学院植物病理系攻读博士学位,并于1950年完成了题为“细菌对几种植物病原真菌的抑制作用”的论文,获得哲学博士学位。
归国后,杨新美在武汉大学农学院担任植物病理学教授,并在1952年院系调整后转至华中农学院(现
华中农业大学)继续任教。1954年,他成为该校
植物保护系的首任系主任,任期长达30年。
杨新美积极参与国内外学术交流,曾在
武汉市主办多项学术会议,并多次出国考察,与外国专家进行学术交流。他还曾任中国植物学会真菌分会副理事长、中国植物病理学会顾问等多项职务。
杨新美的研究成果包括对油菜菌核病、棉花枯萎病、
农用抗生素等方面的研究,以及在食用菌领域的杰出贡献。他曾获得国家“星火计划”展览银质奖,并因在科技扶贫中的突出贡献而受到表彰。
- 杨新美,陈冠球. 宜山几种重要作物病害之调查. 病虫知识, 1941(1): 19—24.- 杨新美.
湄潭县之油茶苞. 病虫知识, 1941(1): 31—35.- 杨新美. 中国的银耳. 生物学通报, 1954(12): 16—17.- 杨新美. 棉花病害·农业植物病害之第25章. 中国财经出版社, 1955.- 杨新美, 邝文兰. 湖北芝麻病害调查报告. 华中农学院学报, 1959(3): 9.—15.- 杨新美. 油菜菌核病在我国的寄主范围及生态特性的调查研究. 植物病理学报, 1959(2): 111—122.- 杨新美, 蒋振海, 刘闲秋. 棉花苗期病害及铃期角斑病的
生物防治研究. 中国植物保护科学. 科学出版社,- 杨新美. 我国主要油料作物病害,油菜菌核病的研究及防治. 中国植物保护科学. 科学出版社, 1961.- 杨新美. 黑木耳香菇栽培技术.
湖北人民出版社, 1972.- 杨新美,
湖北省农科院, 华中农学院, 上海农药研究所.“八七八”抗菌素的研究. 湖北农业科学, 1977(10): 25—29.- 杨新美, 朱兰宝.
东北黑木耳栽培.
中国农业出版社, 1982.- 杨新美. 对
英国植物病理学及食用菌教研情况的观感.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1983(3): 1—7.- 杨新美,
黄年来 我国食用菌事业的发展前景. 食用菌, 1984(5): 1—3.- 杨新美主编. 中国食用菌栽培学. 农业出版社, 1988.- 彭生斌, 杨新美.
化学农药对椴木栽培中
黑木耳主要害虫黑光甲和食丝谷蛾的毒力测定和药效试验. 植物保护学报, 1988(3): 201—207.- Yang Xingmei. The Inhibition of Certain Plant Pathogenic Fungi by Bacteria. A thesis of Ph.D. Degree of the University of London., 1950.- Yang Xingmei, Lin Fangcan et al. Evaluation of Genetic Distances among Strains of Lentinus edodos and Prediction of Heterosis in Their Hybrids. Proceedings of the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Mushroom Biotechnology (Nanjing, China), 1989: 266—274.- Yang Xingmei, Xie Baogui. Synergic Effect of Cellulase Complex on Wood Degradation Between Tremella fuci formis Berk. and Its Cohatitant Fungus. Proceedings of the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Mushroom Biotechnology (Nanjing, China), 1989: 65—
69 Zhu Lanbao, Yang Xingmei et al. Investigation on Cropping System for Seasonal Production of Mushroom
物种 Proceedings of the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Mushroom Biotechnology (Nanjing, China), 1989: 103—107.